第A02版:新乡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12月9日 星期
小宋佛高跷
老物件踩出新感觉


□本报记者丁艳冰

小宋佛的高跷高,最高的超过3米,人踩上去比一层楼房还高,光是看上去就让人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小宋佛的高跷难,高跷腿和地面接触的地方只有几平方厘米,武高跷还能边走边劈叉、翻跟头,让观众匪夷所思之余只能拍手叫好。

小宋佛的高跷群众基础广,村子里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五六岁孩童,把高跷绑腿上,站起来就能走,让外村的人看得是目瞪口呆。

看过小宋佛高跷的人总会意犹未尽地高呼“再来来,再来来……”这句话也成了新乡县翟坡镇小宋佛村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歇后语。

小宋佛高跷始于明末清初。据传,祖籍小宋佛村的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彦回乡祭祖时把宫廷秧歌引入了乡里,深受老百姓喜爱,后由村民张来忠、张资淳等人以秧歌为依托,演变为寸跷秧歌,后来高跷腿逐渐增高演变为高跷,主要用于祈福、祭祀等,以踩、扭、唱的表演形式为主。表演时,前有龙旗彩旗20面,两侧有铁铳数眼,中间高跷翩翩起舞,后有武生背刀舞鞭,小旦舞手帕,丑角滑稽可爱,舞姿粗犷泼辣。

“村里的孩子会走路就会踩高跷了。”小宋佛高跷第十二代传承人张福利笑着说,小宋佛的高跷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即使是现在,村民中会高跷者有几百人。高跷腿高1.5米到3米不等,文高跷在行走表演中,随着伴奏器乐进

行演唱;武高跷在行进中表演扑蝶、摸鱼、劈叉、跑驴等动作。具有热烈奔放、活泼浪漫、滑稽幽默、个性独特等特点,融豫剧、曲剧、杂耍于一体,深受群众喜爱。2006年,小宋佛村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文化艺术之乡”高跷村;2009年,小宋佛高跷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我市群众春节文化大餐中,小宋佛的高跷是一道“硬菜”。高跷演员所到之处,总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今年郑州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小宋佛村的56名高跷演员画着脸谱,穿着传统戏剧服装,亮出了真功夫,博得了满堂喝彩。“56名演员代表了56个民族,寓意着民族大团圆。”张福利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宋佛高跷一度低迷,有些年份甚至连过年都难以见到。眼瞅着老祖宗的绝活就要传不下去了,村里几个上了岁数的老人一合计,自费成立了一个高跷艺术团。这就

是小宋佛百花高跷艺术团的前身。副团长张德运说,艺术团成立后,村里的年轻人也有了学习高跷的地方,小宋佛村再次掀起了“高跷热”并延续至今。为了更好地传承,艺术团还不断对高跷表演进行挖掘和创新,在保留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的同时,增加艺术性和观赏性。现在,团里年龄最小的演员张钰扬只有8岁,但高跷表演却有模有样。

张德运说,虽然是是业余性质的社团,但为了每次的演出都能尽善尽美,团员们每逢演出前都要进行排练。夏天天气热,大腿和木棍长时间摩擦,经常会磨破皮肉。冬天也只能露天排练,尽管又冷又累,但大家积极性都非常高,随叫随到,毫无怨言。

现在,小宋佛高跷曾多次受邀到郑州、开封、周口、濮阳等地,参加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大型活动,每逢乡村大型文艺活动,小宋佛高跷都是必不可少的保留项目。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