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新乡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7月11日 星期

劳模扶贫到家门口


本报记者刘军旗

“要是这样干下去,咱村不愁脱贫奔小康啊!”盛夏时节,山风拂来,新老支书站在村口,望着起伏的群山,你一言,我一语。

辉县市南寨镇清水坪村,万仙山、秋沟、齐王寨景区环伺左右,却仍是一个省级深度贫困村,常住人口60人到80人,贫困群众15户、30人,基本上占了全村一半人口,很多上岁数的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

我市实施“百企帮百村”活动后,省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朱素萍来到了这里,对口支援清水坪村。

第一次见面,老支书牛永智告诉她,山里地少田薄,祖祖辈辈守着四分地过日子,完全靠天吃饭,缺水吃、路不通、没出路,“脱贫难啊”!

以吃水为例,十来岁时,牛永智去河里担水,冬天凿冰取水,回来路滑,一桶水没了;成年后,去附近村庄寻找山上渗出的水;20年前,村里打了第一口井,如今渐渐不够吃了……今年67岁的牛永智和乡亲们几十年来如此与水搏斗、与贫困搏斗。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斗志。靠天吃饭的客观环境,也禁锢了村民的头脑,个别贫困户养成了不思进取的懒惰思想。此外,村里还有长期上访的不

稳定因素。

更有一些风言风语传来:几辈子都是穷,她一个女人家,能有三头六臂,把俺村变富?也有人嗤之以鼻:别又是一个“骗子”吧?咱村以前就上过外边人的当。

一句话,穷惯了!骗怕了!

“以前太行山没水吃没路走,郑永和老书记多少年不下山,治山治水治虫,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肯干、能干,咱村就没有脱不了贫的道理。”朱素萍扶贫讲究方式方法,先从改造落后的基础设施着手。自掏腰包,拿出5万元,配合政府资金,修通了出村的水泥路。路通那天,村民们走在宽畅的水泥路上,欢声笑语一片,获得感显著增强。对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家庭,朱素萍又掏出5000元钱,买来米面油及新衣服、新书包,与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一起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从不理解到称赞,大家伙儿又一次议论起来:朱总干事实实在在,不玩一点儿虚的!

“输血”,更要“造血”。朱素萍召集村干部及群众,算了算脱贫账:咱村穷,根子在思路没有打开,关键是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真脱贫、脱真贫,还是要靠产业支撑。

什么是产业?祖祖辈辈蜗居大山、与土地打交道的村民,头一次听说这个

词儿。朱素萍一五一十耐心地讲,产业就是项目,就是长久的挣钱门路,靠种粮仅够填饱肚子,得把土地生成金。比如说,土地流转过来,成立合作社,种果树,搞生态农业,不想外出就地在合作社干活,也能挣钱……

“石头缝里还能蹦出来‘金’?”有人不解。

说得再多,不如干出模样来。但真正去做,何其艰难。有的村民口头答应得好,但真流转土地来,又有顾虑。

朱素萍理解,毕竟守着那些命根子一辈子了,于是她又挨家挨户做工作,请来山东知名企业老总和技术人员,讲解优质果树种植技术,讲述山地栽种果树的好处,讲清市场空间在哪里。

好事多磨。当年就流转了130亩土地,注册了公司,成立了合作社,栽上了100亩地的苹果,取名“美乐富”。今年,又在苹果树下栽种了红薯。如今,苹果树郁郁葱葱,茁壮生长,一派喜人景象。

为了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朱素萍又做了两件事,一个是由村里选定干部

群众代表,带着他们去外出参观、考察,让他们真切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学习到外面先进的经验。当然,这些还是朱素萍自掏腰包,村民全程免费。

高高兴兴回去之后没多久,朱素萍就与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商量做第二件事,得把脏乱差的村容村貌改变了,要用村民积分制整治落后的自然环境,树新风、扬正气、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下,村干部佩服,群众支持,村子一天天美起来。

按照朱素萍的谋划,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先行示范的基础上,3年内流转2000亩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让清水坪村2020年稳定脱贫摘帽,还要持续脱贫、共同致富奔小康。

“打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党委、政府有号召,群众有期盼,作为人大代表和劳模,就要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做劳模精神的践行者,做服务群众的实干者。”朱素萍坚定地说。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