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攻克骨科难题 “仁心”守护患者健康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记市二院院长助理、骨一科主任马传飞


马传飞(右三)和同事们一起研究患者病情,制订治疗方案。

□刘萍 王娟 李振根 文/图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院)院长助理、骨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马传飞,有着堪比影视剧明星的外形:眉目俊朗,身材伟岸。这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80后”医者,最令人称道的并非他的外在气质,而是他在临床一线的“铁汉”担当。面对复杂的骨折手术,他能连续数小时专注操作,凭借扎实的解剖认知和精准的手术技巧,为患者重享运动快乐筑牢根基。他的内心更藏着“柔情”关怀,术前会用通俗语言拆解手术方案以缓解患者焦虑;术后坚持普查房和重点查房相结合,助力患者快速康复。

  从急诊室的紧急清创固定,到病房里的康复指导,他以“妙手”攻克骨科难题,用“仁心”守护每位患者术后的站立与行走,让冰冷的器械与骨骼之间,始终流淌着医者暖暖的温度。

  为追梦当上骨科医生

  有一种职业选择,叫初心如磐、心想事成。

  2005年6月,马传飞从原新乡医学院毕业,如愿成为市二院一名临床医生。经过实习轮转,他先被分配至烧伤科工作。虽然在烧伤科工作时间不长,但前辈医护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深深镌刻在他心中,成为激励他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后来,他被调到骨科工作,自此在这片领域深深扎根。在市二院骨科临床岗位上,他潜心钻研前辈专家诊疗患者的技艺手法,悉心体悟前辈对患者细致入微的关怀,医疗业务能力与思想境界都得到了迅速提升。

  工作中,他主动要求多加班,节假日顶岗值守;遇到同事有事不能上夜班,他多次主动替班,经常白班夜班连轴转;遇到骨科急诊,他更是全程坚守、一盯到底,这份职业操守令人动容。

  马传飞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业余时间结合临床实践深耕骨科诊疗理论,充分利用市二院学术活动丰富,与上级医院及国外医院和研究机构交流频繁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学习骨科前沿技术与诊疗理念。

  学以致用中,他快速成长,思想境界不断升华。每一次成功救治患者,都让他深深感受到骨科医学事业的伟大与神圣;每一次在手术台上与疾病搏斗之后取得的成功,都让他感觉到自己的付出特别有价值;每一次看到患者康复后脸上绽放的笑容,他都感觉到自己和患者一样获得感满满。

  为救命屡次开展“闯灯手术”

  从踏进医学院校的第一天起,马传飞就锚定“大医精诚”目标奋力前行。医术达到专家级水平后,他对创新手术的开展驾轻就熟;面对事关生命的危急手术,他排除万难全力以赴——这些在旁人看来属于“闯灯手术”的操作,实则是他对生命的极致负责。

  在保膝保髋创新手术方面,马传飞有着突出的专长。曾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慕名求医,其双膝疼痛多年,每走一步都很困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引发抑郁情绪。马传飞详细检查后,为老人制订了保膝手术方案。术后,老人很快恢复正常行走能力,疼痛感得到极大地缓解,精神状态也日渐好转。老人逢人就说:“想不到有生之年,我还能过上走路不疼的日子。”

  为帮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排忧解难,马传飞成功实施多例保膝保髋手术,为众多患者保留了自身关节结构,助力患者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如果说马传飞开展的保膝保髋手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那么他带头开展的“闯灯手术”则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存期与生命权。

  马传飞的“敢闯”,绝非拿患者生命冒险,而是凭借过硬医术的底气——有“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在他看来,每开展一次“闯灯手术”,就是为患者打开一扇与死神擦肩的“生命绿灯”。

  90多岁的张爷爷,曾接受右侧髋关节置换术,因不慎摔倒导致关节假体周围骨折,被紧急送往市二院。马传飞接诊后发现,老人身体虚弱且基础疾病较多,手术风险极高,家属在是否手术的抉择中犹豫不决。

  马传飞团队深知,髋关节翻修手术的难度与风险远超常规髋关节置换术,但若不手术,老人需长期卧床,生存期将大幅缩短。马传飞团队迎难而上,仔细评估老人的身体状况,并组织该院心内科、神经内科、麻醉科等科室开展多学科会诊。会诊结论认为,只要准备充分,老人可耐受手术。

  随后,马传飞围绕周密的手术方案与老人家属深入沟通,详细阐释手术流程、潜在风险及预期收益。老人家属深受感动,由衷地说:“马主任一心为老人着想,我们信您!就算手术出现意外,我们也绝对不会为难医护人员。”接着老人家属郑重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这也更坚定了马传飞团队的手术信心。

  经过充分准备,马传飞团队为老人成功实施髋关节置换翻修手术。术中,医护人员操作精准轻柔,最大限度减少创伤;术后,马传飞团队精心护理、密切监测老人恢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老人竟能重新站立,生活基本自理。

  另有一位患者因严重车祸导致骨盆粉碎性骨折,伴随多处脏器损伤,生命垂危。为这类患者手术,难度与风险极高,稍有不慎便可能危及生命。看着家属充满期待的眼神,马传飞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与团队反复研讨手术方案,做足准备。家属激动地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后,手术紧锣密鼓地展开。

  术中,各种意外的难题接踵而至:骨折碎片多难以复位,出血量远超预期。马传飞团队没有退缩,一步步耐心操作,精准复位每一块骨折碎片,稳妥处理每一处出血点。经过近4个小时的紧张奋战,马传飞团队成功完成了这一高难度手术,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为事业胜任各种角色

  市二院是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团队。马传飞在这个团队中践行初心使命,胜任与救死扶伤相关的每一个角色。

  在诊疗中,他是缓解患者痛苦与焦虑的践行者。有位老年骨折患者住院后情绪低落,马传飞每天抽时间与他谈心,耐心倾听他的烦恼,鼓励他积极治疗。同时,他为患者定制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在康复过程中全程给予指导和鼓励。渐渐地,老人变得开朗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恢复效果远超预期。

  今年3月上旬,延津县僧固乡农民张奶奶因股骨颈骨折就医。张奶奶是有十几年病史的透析患者,多脏器功能受损,身体极度虚弱,多家医院因顾虑手术风险,均未同意为其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

  马传飞接诊后,不仅果断收治,还组织多学科会诊,为张奶奶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根据手术方案,术前,他用药物为张奶奶调理多器官功能,协调透析室为张奶奶完成术前的血液透析,并为张奶奶安排单间病房方便家属照料。最终,马传飞成功为张奶奶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

  在公益活动中,他是身穿白大褂的志愿者。

  他多次参与“骨科健康行”公益活动,深入社区、乡村义诊,为群众免费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参与“关爱残障儿童”志愿医疗服务,为残障儿童进行详细的骨科检查,制订个性化康复方案,并捐赠康复器材。

  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他是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定捍卫者。

  他主动参与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协助制定防疫措施、开展医护人员防疫培训;提供线上医疗咨询,为患者远程诊断并给出治疗建议,缓解就医难题;带领科室团队严格做好病房消毒和防护工作,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在援疆工作中,他是肩负重托的健康使者。

  2017年援疆期间,他积极为当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多次参与义诊,为数百名患者免费诊疗;成功为多位患者实施手术,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到边疆。

  在科研领域,他是攀登医学高峰的追光者。

  他持续将临床实践转化为理论成果,在国家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微创技术在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膝关节单置换术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分析》等多篇高质量论文,以学术成果推动临床技术进步。

  在医学教育园地,他是尽职尽责的耕耘者;在帮带基层医疗人员的过程中,他是德艺双馨的托举者。

  他承担河南医药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临床带教任务,通过理论授课、床边教学、手术示教等方式,每年为大批医学生传授骨科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操作能力;定期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骨科专题讲座,分享前沿技术与临床经验,助力基层骨科医生业务能力提升。

  兼任院长助理后,他在履职骨一科管理职责的同时,积极落实院长助理岗位要求,成为院领导顶层设计管理方案的忠实执行者。

  围绕救死扶伤的核心使命,马传飞的角色会因时、因事、因势调整,但他“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为了一切患者”的初心,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