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后勤高质量管理策略探析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李岩

  高校后勤是保障教学科研有序开展、服务师生日常生活的重要支撑,其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办学水平,也深刻影响着师生满意度。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师生对后勤服务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传统后勤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不仅流程繁琐、响应滞后,资源调配效率也较低,直接影响服务效率与师生体验。数字化技术具备高效协同、数据驱动、智能互联的特性,能精准破解这些痛点,推动后勤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保障,从经验管理升级为精准治理。

  一、以流程数字化重构为基础,打通后勤管理“梗阻点”

  传统高校后勤管理因部门分工细化、信息传递分散,易形成各自为政的管理壁垒,出现报修响应慢、物资采购周期长、宿舍管理效率低等问题。而以流程数字化重构为基础打通后勤管理“梗阻点”,关键在于通过线上化、标准化、协同化改造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后勤全流程高效衔接。

  一方面,要针对设施报修、物资采购、宿舍入住与退宿、餐饮服务等后勤核心业务流程,搭建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线下纸质单据、人工传递的流程转移至线上,达成一端发起、全程追踪、闭环管理。比如,师生通过移动端提交报修申请后,系统会自动依据故障类型分配至对应维修班组,维修人员实时接收任务、反馈进度,师生可通过平台查询维修状态,彻底改变传统低效模式,响应与处置时长大幅缩短。

  另一方面,要推动跨部门数据协同,打破后勤内部维修、采购、宿管、餐饮等部门的数据壁垒,以及后勤与学校财务、学工、资产等部门的信息隔阂。以物资采购流程为例,数字化平台能自动关联库存数据与财务预算信息,库存低于阈值时触发自动预警,采购申请经线上审批后直接对接供应商系统,实现需求、采购、入库、结算等全链条数据互通,杜绝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物资积压或短缺问题。

  二、以数据驱动运营为核心,激活后勤管理新动能

  以数据驱动运营为核心,高校需从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等层面构建闭环机制,以此激活后勤管理的新动能。

  数据采集阶段,要搭建多维度采集体系,摒弃重业务轻数据的传统思维,借助物联网设备、数字化平台、用户反馈渠道等工具,全面收集后勤管理中的关键数据。比如,能源管理中,通过智能水、电表实时采集教学楼、宿舍、食堂的能耗数据;餐饮服务领域依托就餐刷卡记录与线上评价,精准捕捉师生饮食偏好及消费习惯;设施管理方面则利用设备传感器获取电梯、空调、水泵等关键设施的运行参数。这些多维度数据构成了后勤管理的数据基础,可为后续分析应用提供支撑。

  进入数据分析应用阶段,需建立数据可视化与分析模型,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直观的管理指标和决策建议,并通过搭建后勤数据可视化平台,实时展示能耗趋势、报修处置率、餐饮满意度、物资库存周转率等核心指标,使管理人员清晰掌握后勤运行状态。同时,针对特定场景构建分析模型,如基于历史能耗数据预测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能源需求,提前制订节能调控方案,或是基于报修数据分析设施故障高发区域与类型,推动管理从事后维修转向预防性维护。例如,分析教学楼照明设备故障数据时,若发现某区域灯具故障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可进一步排查电路问题,提前进行线路改造,降低故障发生频率。

  三、以智慧场景融合为抓手,打造后勤服务“新生态”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成熟,数字化赋能高校后勤已从单一业务线上化迈向多场景智慧化融合阶段,高校可将数字化技术嵌入后勤服务具体场景,以智慧场景融合为抓手实现无感管理、有感服务,打造覆盖师生吃、住、行、学全场景的后勤服务“新生态。”

  智慧能源与设施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可支撑设施设备智能感知与自动调控。教学楼与宿舍智能水、电表实时采集能耗数据,结合师生作息规律自动调整照明、空调开启时间,电梯、水泵等关键设备搭载传感器监测运行温度、振动频率等参数,异常时系统自动报警并推送维修任务,避免设备故障导致服务中断,校园路灯也靠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天色明暗与行人流量调节亮度,兼顾节能与安全。

  智慧餐饮与生活服务方面则结合人工智能与移动终端技术提升体验。食堂智能点餐系统可支持师生移动端提前点餐、预约取餐以减少排队,系统还会依据历史点餐数据推荐个性化菜品,并结合食材库存数据优化采购计划降低浪费;宿舍管理用人脸识别技术替代传统钥匙或校园卡实现智能门禁,既提升安全性又解决忘带证件的不便;数字化平台还可整合洗衣预约、快递代收、校园超市配送等服务,形成“一站式”生活服务闭环。

  结语

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后勤高质量管理,以流程重构为基础,以数据运营为核心,以场景融合为抓手,是一场系统性变革,有助于提升后勤服务效率与师生满意度,为高校教学科研和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流程数字化可打破管理壁垒,数据驱动可实现精准运营,智慧场景能打造服务生态,这三个策略层层递进又相互支撑,构成高校后勤数字化转型的完整路径。当前,高校后勤数字化还在探索阶段,未来需在技术适配、数据安全、人员素养上持续发力,使高校后勤从“传统保障”转向“智慧服务”,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