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探析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俊超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后提出的。当时的苏俄,经济萧条,物资匮乏,社会动荡不安。在此背景下,列宁果断地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允许一定的资本主义成分存在,并以商品交换、市场机制等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是一种灵活的经济政策调整和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和途径。

  一、立足生产力水平:尊重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受内战破坏严重,农村人口占八成以上,苏俄强制推行收粮、国有化等政策,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造成粮食危机和工业发展停滞。1921年,列宁果断调整政策,用粮税代替余粮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处置剩余农产品,并恢复商品货币关系,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苏联的农业产值在1925年达到了战前的水平,工业产量也逐渐恢复。

  这种实践给我们特别深刻的启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又有传统的农业地区,这是一种“多层次不均衡”的生产力发展特点。如果忽略这个现实,一味地追求“纯公有制”和“全面市场化”,必然会背离市场经济的规律。目前,我国正推行“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激发企业活力,促进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和数字经济的兴起;另一方面,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价格,也是对经济规律的遵循。

  二、多元主体协同:构建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系

  新的经济政策不仅没有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反而对其实现方式进行创新。列宁提出“国家资本主义”的概念,即以租让制、租借制等方式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工业建设,但同时又保留了铁路、银行、大企业的国家所有性质,这是列宁的“国家资本”。

  这一思想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高度一致的。我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国家,它不仅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保证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转,还通过民营经济来激活市场的活力,到2023年,民营经济贡献了超过50%的税收和超过60%的GDP。但是,目前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着“准入壁垒”和“竞争不公”,需要借鉴“包容思维”的新经济政策,即打破金融和科技领域的体制壁垒,使非公经济和国有经济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在此基础上,以国企改革为契机,促进国有经济市场化,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三、锚定农业基础:以农民利益保障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列宁十分重视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而新经济政策的核心突破口就是解决农民问题。列宁大力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小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流通,初步形成了“农—工”联动经济链。

  这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目前,农业现代化还远远落后于工业,虽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只有城市居民的38.5%。借鉴新经济政策“保障农民利益”这一核心思想,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要完善粮食价格制度,通过最低收购价和补贴政策,保障农户的粮食收入;二是要推行“三权分置”,使农民在土地上获得财产性收入;三是要发展乡村产业,借鉴苏联的“乡村加工企业”模式,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问题。

  结语

综上,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对经济政策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