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园”四方联动育英才 探索机电人才培养新路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孙梅
引言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机电类人才创新能力提出全新要求,传统培养模式难以匹配产业前沿技术迭代与复合能力需求,产教分离导致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产教融合作为破解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错配的关键路径,亟待构建协同共生的育人生态。因此,本文聚焦“四协同、四融合、四递进”教育理念,系统探讨机电类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重构,以课程体系与产业技术同步更新、实践平台与企业真实场景深度嵌合、能力进阶阶梯与职业成长路径精准耦合为突破点,构建分层次、多维度、动态化的育人范式,旨在为培养具备技术集成能力与产业创新素养的复合型机电人才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一、“四协同、四融合、四递进”教育理念
“四协同、四融合、四递进”教育理念是现代职业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未来人才需求的核心理念。它以系统性思维整合教育资源,强调通过学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四大主体深度协作,共同驱动育人过程;注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养培育、创新实践四大维度有机融合,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割裂状态;构建从基础认知到综合应用、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从单一技能到复杂问题解决、从校园培养到产业融入的阶梯式成长路径。
二、“四协同、四融合、四递进”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构建1. “四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四协同”育人机制旨在破除育人主体间的壁垒,形成育人合力。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需主动对接产业前沿,重构课程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深度参与全周期培养,提供真实生产场景、技术导师及岗位实践资源,使学生在真实任务中锤炼技能;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及质量认证,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与资源倾斜;行业协会则发挥纽带作用,及时传导技术标准与用人需求,组织技能竞赛与资格认证,推动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动态匹配。四类主体通过定期会商机制明确分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设备、师资、课题双向流通,共同设计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构建企业反馈驱动的质量持续改进闭环,形成目标同向、资源互通、责任共担的双向赋能共同体。
2. “四融合”教学体系的设计
“四融合”教学体系聚焦教学要素的重组优化。首先是推动课程与岗位融合,依据机电行业技术员、工程师等核心岗位能力图谱,开发“基础模块共享、专业方向分流、拓展模块自选”的模块化课程群,引入智能产线装调等企业真实案例重构教学内容。其次是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融合,采用“教室—实训室—车间”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如将机械设计理论教学置于智能制造产线旁同步开展故障诊断实践,实现学做合一。再次是技术能力与创新素养融合,依托开放性创新工坊,引导学生参与企业技改项目,在解决设备精度提升等实际问题中培养其系统思维。最后是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融合,建设虚实结合的数字“孪生”实训平台,集成企业云端生产数据开发模拟运维任务库,保障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更新。
3. “四递进”培养路径的构建
“四递进”培养路径以能力进阶为核心构建阶梯化育人框架。第一阶夯实基础能力,在大一、大二通过认知实习、基础实验及简单拆装任务(如标准件装配),培养学生的机械识图、电工操作等通用技能。第二阶强化专项能力,大二、大三依托校企共建工作站开展项目化实训(如PLC控制气动回路调试),训练其机电设备装调、编程调试等子任务操作。第三阶提升综合能力,大三学生进入企业轮岗实践,参与智能生产线维护、产线优化等复杂项目,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协同问题。第四阶激发创新能力,通过毕业设计联合攻关(如非标自动化设备开发)或入驻创新孵化平台,引导学生完成市场分析、方案设计至原型试制的全流程创新实践,最终实现其从基础操作工向系统集成工程师的能力蜕变。
结语
产教融合视域下构建的“四协同、四融合、四递进”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其有效弥合了教育资源与产业诉求的鸿沟。通过校、企、政、行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度联动,实现了教学要素与产业技术的有机融合,构建了从基础能力到创新素养的阶梯式发展路径。
(作者系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5年度常德市社会科学青年人才研究课题CSP25JC69基于产教融合的“四协同、四融合、四递进”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