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涉统战因素
网络舆情生态新变化及其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乔明珠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涉统战因素网络舆情的生态格局,在提升监测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治理挑战。涉统战因素网络舆情作为特殊舆论形态,其复杂性和敏感性因AI技术的应用而进一步提升,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涉统战因素网络舆情生态,探索适应新技术环境的治理模式,实现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涉统战因素网络舆情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人工智能驱动下涉统战因素网络舆情生态的新变化
(一)舆情传播迅速,范围广泛
AI技术实现了“7×24”小时不间断信息抓取,覆盖从主流新闻网站到社交平台等多元来源。多语种翻译能力的提升,使系统能准确理解不同语言语境下的情绪倾向,突破了语言壁垒对舆情传播的限制,使涉统战因素舆情更易跨越地域边界扩散。
(二)内容制作快速,迷惑性强
生成式AI技术能快速制作多种形式的舆情内容,将真假信息巧妙嫁接,增强内容迷惑性。如部分网民利用AI洗稿生成伪原创文章,设置爆款标题逃避平台监管,批量生产近10万条假消息,其中不乏涉及民族关系、宗教政策等敏感话题,对网络舆论生态造成干扰。
(三)监测技术自动处理,预测爆点
AI推动舆情监测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控,实现了对海量文本的自动化处理,预警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建模,能实时判断异常波动,预测话题的热度爆发点,为统战部门争取处置时间。
二、人工智能时代涉统战因素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应用存在固有局限
算法偏见可能导致对特定群体舆情的误判,如在处理民族、宗教相关舆情时,AI模型可能因训练数据偏差而产生歧视性判断,违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防止产生民族、信仰等歧视”的规定。
(二)虚假信息治理难度显著加大
AI技术降低了谣言产生的技术门槛,造谣者通过简单指令即可生成逼真的虚假内容。涉统战因素AI谣言若与统战对象利益关联,极易引发群体对立。AI谣言还呈现二次创作特征,易多形态扩散,增加溯源和处置难度。
(三)治理机制与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涉统战因素舆情涉及多部门职责,但现有机制缺乏有效协同,难以应对AI时代舆情跨平台、跨领域的传播特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针对统战领域的专项细则和深度伪造等场景的规制仍不完善,难以满足统战舆情治理的特殊需求。
三、人工智能赋能涉统战因素网络舆情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是技术层面的核心举措
应整合多源数据资源,建立舆情感知网络,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升对民族、宗教等特殊领域舆情的识别精度。借鉴沃观Wovision系统,开发针对统战场景的专用模型,增强对深度伪造等风险的识别能力和早期预警。同时,建立算法审核机制,定期评估模型在处理统战舆情时的公正性,减少算法偏见。
(二)完善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是制度层面的关键支撑
应依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制定统战领域AI应用的专项细则,明确涉统战因素内容生成的禁止性条款。建立AI舆情治理伦理委员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算法设计,确保技术应用符合统战工作基本原则。推动柔性伦理规范与硬性法律保障的有机衔接,为统战舆情治理提供完整制度保障。
(三)建立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是组织层面的重要保障
构建统战部门牵头,网信、科技、公安等部门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明确各部门在AI舆情监测和处置中的职责分工。建立政企AI技术共享平台,提升基层统战组织的技术应用能力。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既懂AI技术又熟悉统战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形成多元主体共治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