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学生
用英语讲好红色故事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国阳

  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红色故事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关键素材。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高职学生用英语讲好红色故事,既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途径,也是践行文化自信的要求。连云港红色资源丰富,但高职英语教学中红色文化融入不足、传播渠道有限。本文立足连云港地域特色,探索实践路径,助力学生讲好红色故事,推动地域红色文化对外传播。

  一、课程深度融合:赋能英语言传红色精神

围绕连云港地域红色资源,系统整理抗日山烈士陵园等载体背后的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等核心内涵,同时针对“东陇海铁路大罢工”等地方革命史实,规范关键概念的英语译法,构建涵盖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精神内涵的“红色术语库”,为英语教学融入红色文化提供准确语言支撑。在高职《实用英语》等课程教学中,打破传统语言教学框架,开发红色主题专属教学模块,设计“红色情景对话”教学单元,模拟景区导览、历史讲解等真实场景,引导学生用英语还原“青口十八勇士”战斗细节,阐述历史意义。课程融合方式在训练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术语运用等语言技能的同时,使红色精神通过语言学习自然渗透,有效改善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创新提供可操作的教学载体,助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提高红色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二、线上线下平台搭建:拓宽红色故事传播维度

聚焦连云港红色故事英语传播需求,搭建“线上+线下”双线联动实践平台,为高职学生创造多元传播场景。线上以学校或院系微信公众号为核心阵地,开设“红色故事英译专栏”,引导学生将连云港红色素材转化为英文文本,并搭配音频解说与历史图文,按周期推送以保证传播持续性;鼓励学生结合短视频创作趋势,将红色故事改编为英译短视频,发布至抖音等传播平台,并借助画面叙事与口语表达增强内容吸引力,扩大红色文化传播覆盖面。线下深度结合主题团日、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组建“译路红声”红色故事英语宣讲团,组织学生走进连云港本地社区、红色景区,开展现场英文讲解服务,让受众直观感受红色文化。双线平台模式通过线上传播突破地域限制、提升影响力,又依托线下实践强化学生英语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可助力连云港红色文化借助青年群体力量走向更广阔舞台,增强地域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三、三维评价驱动:助推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构建“知识+技能+情感”三维评价体系,以科学评价引领能力提升与情感认同。“知识”维度通过课堂测试、专题作业等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对连云港红色文化历史背景的认知,以及“青口十八勇士”等红色术语英文表达的精准掌握程度,夯实文化与语言基础。“技能”维度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跟据学生在课程红色情景对话、宣讲团英文讲解、红色短视频英译创作等环节的表现,关注其英语口语表达流畅度、准确性,尤其考察文化转译能力,确保红色故事精神内涵准确传递。“情感”维度通过“一对一”访谈、学生实践反思报告,深入了解学生对连云港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变化,以及文化自信的提升情况。将三维评价结果与学生课程成绩、实践学分直接挂钩,对优秀红色故事英译作品予以表彰,并推荐参与“外教社杯”等竞赛,以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主动性,实现英语技能训练与红色精神渗透的深度融合,避免“两张皮”现象,助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

  结语

本文围绕连云港地域红色资源,从课程融合、平台搭建、三维评价三方面,探索高职学生用英语讲好红色故事的路径。实践表明,此路径能破解英语教学“文化失语”问题,提升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与红色认同。未来可持续加强路径创新,助力地域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夯实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