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生活化视角下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瑞
2025年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强调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明确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加强协同配合,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青少年法治教育生活化即将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场景,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实现法治意识的培养。人的成长是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积极心理品质则是个体在成长中形成的能够以持续稳定的积极情绪面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乐观的人格力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缺失,会导致其人格不健全,不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及外界环境,严重者会出现极端行为。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熏陶下形成的,能够激发个体的潜力,提高个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个体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得到进步,从而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可以说,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法治教育生活化的成效。
要引导青少年克服习得性无助,形成合理归因风格
习得性无助是因多次遭遇挫折打击,而形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会使人认为自己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于是选择放弃尝试和努力。在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经历的挫折越多,就会越悲观,多次的挫折经历,使得青少年出现习得性无助。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青少年克服习得性无助,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青少年去敬老院做义工、“支教”等活动,让青少年体验到父母教养自己、老师教育自己的不易,进而明白父母及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爱并不是理所应当的。
要引导青少年形成合理归因风格,培养法治意识,遇到问题寻求法律援助。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没有经历挫折和失败,而是在于如何正确面对挫折,然后以积极的心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步,最后走向成功。作为青少年,要遵守法律和校纪校规,主动接纳社会,积极对待社会问题,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
要合理创设情境,鼓励青少年积极体验
青少年情感丰富,情绪强烈且易冲动,在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下容易产生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思维方式,使他们片面地看待问题,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极端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合理创设情境,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思维方式,使之辩证地看待问题,淡化消极情绪。
学校要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社团活动,召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多种校园宣传方式营造积极氛围。可以通过举办相关比赛,缓解青少年学业压力,增强其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丰富青少年的积极体验。青少年在参与中既可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又可以感受到成功喜悦。此外,随着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实践教学,既可以加深青少年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强化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体验。
家庭是增强青少年积极体验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毋庸置疑,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夫妻双方婚姻生活破裂,但父母应该尽力给予青少年精神上的引领和情感上的支持。事实上更多时候,青少年并不需要父母实质性帮助,只希望在遇到困难时父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不戴有色眼镜帮助自己分析问题。青少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或是有家人的正确引导,能更大程度增强青少年积极情绪体验,培养青少年勇敢、正直、仁爱等积极心理品质。
要巧妙选取案例,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
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就是要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一切力量,创设和谐的青少年生活氛围,帮助青少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感恩和宽恕是处理人际关系极为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前者指青少年怎样对待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后者是指青少年怎样对待伤害过自己的人。构建和谐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培养青少年感恩和宽恕的积极心理品质。
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的资源交换发挥社会支持在个体问题应对上的积极作用。现代社会,感恩与宽恕已经不仅仅是针对帮助或伤害过自己的那个确定的人,更是一种态度的传递。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逆行的医护人员为例,在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人是“90后”“00后”,占总人数的1/3。他们中很多人都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这些曾经被护佑的孩子,如今已成为冲锋在一线护佑更多人的逆行英雄。这是对父辈的感恩,更是一种传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有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的病人及家属,但是这些“大白”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他们的救治,这是对冲突对象的宽恕,更是对生命的敬畏。通过巧妙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构建和谐的社会支持体系,既可以恰如其分地培养青少年感恩、宽恕等积极心理品质,又不会引起青少年的厌烦情绪。
(作者系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依法治疆视域下南疆大学生法治教育生活化路径研究”(2023BKS0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