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伟大抗战精神,铸牢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长城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于颀 栗小涵 于港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伟大历史时刻,那些穿透硝烟的呐喊声,“头颅可断腹可剖”的决绝、“八十二勇士”的冲锋、“地道战”的巧思,仍回荡在民族记忆的深处。它们不仅是觉醒年代的精神闪电,更是照向新时代青年的探照灯。当“空心病”侵蚀根基、“躺平”松动砖瓦、“高分低能”掏空墙垛,抗战精神正是浇筑于思想裂缝之间的钢筋铁骨,铸牢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长城。

  初心为引 使命为驱

  1940年,林海雪原气温零下40摄氏度,杨靖宇胃中只剩草根与棉絮,他依然拖着断腿与敌人周旋5个昼夜。面对劝降,他掷出那句“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是把个人生存概率压缩到零、把民族存续概率扩张到最大的使命抉择。今天,一些青年把人生缩进“小确幸”的火柴盒,划亮一根便以为照亮人生,可当磷头燃尽,却进入更浓重的黑暗。倘若没有“大我”这片辽阔草原,“小我”的星火只会被夜风吹灭,连灰烬都留不下。初心不是封存在相册里的旧底片,而是植入精神中的起搏器;使命不是云端回荡的号角,而是攥在手里的罗盘。只有把“驱逐倭寇、还我河山”的“1940版”升级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2025版”,才能让每一点看似微弱的火柴光,在无垠草原上找准坐标,聚成照亮中国的燎原星火。

  敢挑重任 勇于担当

  1943年,刘老庄82名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新四军战士,用1比20的战损比拖住了1600多名日伪军。最后子弹打光,他们抱起机枪砸向敌人,以血肉之躯完成“阻击换时间”的任务。这不是冷兵器时代的鲁莽,而是“敢挑重任、勇于担当”的终极抉择。当风险无处转嫁,青年就将自身锻造为最后一道防火墙。今天,一些年轻人把“没经验”设为“不作为”的免责金牌,甚至把“啃老”当成避风港湾,恰是缺少了这条“风险无处转嫁”的底层代码,责任便被层层转嫁,人生逻辑陷入“无限拖延”的死循环。担当不是“配菜”,而是“底火”。敢挑重任,才能把“等靠要”的湿柴烧出“我来上”的旺火。将刘老庄连精神写入自己的底层架构,才能在时代的风口浪尖贯穿“个人—集体—国家”的三级联动,把时代担当转化为托举青春腾飞的推进器。

  躬身实践 锤炼本领

  1942年,冀中冉庄张森林把自家红薯窖挖成地道接口,3个月带领村民挖出30公里“地下长城”,创出“三通、陷阱、卡口”等12项战术,歼敌1200余人。他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了最硬的难题,诠释了“战场就是试验室”。今天,时代把考卷再次铺在脚下——唯有让双手沾泥、让创意生根,才能把“纸上谈兵”升级为“地上长粮”,把“实验室思维”锻造成“生产线战力”。在广袤乡野、在科研一线、在制造车间,无数青年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爱国,由此从情感滤镜转化为可称重、可交付的硬核成果。强国,于是从口号标语沉淀为可触摸、可度量的时代增量。在一次次实测、迭代、交付中,新时代青年写下属于新一代的“地道战”答案。强国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本领不是考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不再需要用刺刀和鲜血去捍卫信仰,却仍须用汗水与脚步去守护信仰。从杨靖宇的林海雪原到刘老庄的弹雨沙场,再到冉庄的“地下长城”,三段抗战历史交织成一条清晰的精神旋律。初心给出方向,担当提供支点,实践托举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新时代青年把这三重旋律内化为“价值—行动—能力”的完整行囊,信仰便会在一次次的躬身实践中生根、拔节、抽穗,就能在“意义真空—风险回避—本领恐慌”的三重夹击下,重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长城”,成长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强国一代。

  〔作者于颀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者栗小涵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者于港单位:山东省宁阳县汶上县第三高级中学。本文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23241008)的阶段性成果;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线上线下混合式)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