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春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中杰
凌晨4点,古城黄花建材市场还浸在墨色里,王炳的凉皮店就已亮起暖黄的灯。潮湿的空气里浮动着柴火燃烧的焦香,他弓着背往灶台添柴火,火光忽明忽暗,映亮他后颈那道月牙形的旧伤疤——去年暴雨夜抢救蒸笼时被铁皮划的,随着他的动作微微起伏。
竹蒸笼“咕嘟咕嘟”冒起热气,妻子赵梅揉着惺忪睡眼推门进来,围裙还歪歪扭扭地系在身上:“又起这么早?昨天帮小丽家装修到半夜,也不知道歇着。”她顺手将保温杯放在案板上,里面是熬了整夜的山药粥,还冒着热气。
王炳咧嘴笑,露出两颗虎牙,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笑意:“不碍事,小丫头考上重点高中,总得给她家装个亮堂的灯。”他掀开蒸笼,白雾瞬间腾起,铜刀在翡翠般的凉皮上轻快游走,动作利落得像在写毛笔字。刀刃与竹帘相触时发出细碎的声响,混着辣椒油的香气,在狭小的店里弥漫开来。
赵梅看着丈夫布满老茧的手,想起多年前的往事。那时他们蜷缩在狭小的出租屋里,为了找到最筋道的面粉,王炳跑遍周边3个县的粮库,鞋底磨得几乎能看见线头;研究调料配比时,王炳整宿守在灶台前,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味道的变化。有次暴雨突至,王炳冒雨抢救屋外的凉皮,因受凉发高烧几天不退,醒来第一句话竟是让妻子守住那坛老醋:“可别让雨水混进去,这是咱家的魂。”
转机出现在2018年那个闷热的夏夜。儿子随手拍下他制作凉皮的视频发在抖音:镜头里,王炳的铜刀在翡翠般的凉皮上翻飞,淋上秘制辣椒油的瞬间,红油顺着凉皮纹路流淌,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视频点击量一夜突破10万,评论区炸开了锅:“老板太实在了,这才是真正的手工凉皮!”“隔着屏幕都闻到香了!”
每天清晨6点,王炳的直播间准时开播。镜头里,他展示着最原始的制作工艺:用山泉水和面、竹蒸笼蒸制、手工切凉皮,连调料配方都毫无保留。“家人们看好了,这辣椒油必须用30种香料现炒,少一味都不是那个味儿!”
隔壁“老李家凉皮”的卷帘门“哗啦”落下,老李叼着烟路过:“老王,你还在这儿较劲呢?我从超市进的机制凉皮,成本低、出餐快,不比你这手工活累死累活的强?”王炳擦了把汗,没接话,转身往灶里添了把柴火,火苗“腾”地蹿了起来,映得他脸上的汗珠闪闪发光。
这天晌午,店里来了个怯生生的姑娘。“王师傅,我......我想跟您学手艺,可我......”她攥着磨破边的布包,“我爸生病,弟弟要上学,求您......”话音未落,王炳已往她碗里的凉皮上夹了块黄瓜,爽快地说:“先吃饭,学费就算了,想学随时来。”
这事很快传遍了建材市场。老李咂着烟卷摇头:“老王,你这是图啥?教出徒弟饿死师傅。”王炳正在直播间演示凉皮的蒸制过程,镜头里,他将山泉水缓缓倒入面粉:“家人们看,好凉皮得用真材实料。就像教徒弟,真心才能换来真心。”弹幕瞬间被“王师傅大气”刷屏,直播间在线人数突破百万。
转眼入秋,王炳收到个沉甸甸的包裹。拆开是封感谢信和一摞奖状,署名是云南山区的阿依。这个曾辍学的傈僳族女孩,跟着王炳免费学艺后,在县城开了家“春之味”凉皮店,不仅供弟弟读完初中,还资助了同村两个孩子。信纸末尾,稚嫩的字迹写着:“王师傅,您教我蒸的不是凉皮,是春天。”
寒冬腊月,建材市场格外冷清。老李的店挂出了转让告示,王炳跑过来劝他:“转啥行?有我吃的也有你喝的,我手把手帮助你做手工凉皮,把门面重新再撑起来!”老李递来支烟,火光在寒风中明灭:“我服了。你知道你教出多少徒弟吗?整整800个!”
立春那天,店里来了群特殊客人。20多个穿着校服的孩子举着“感谢王爸爸”的横幅,为首的小丽红着眼眶说:“这是我们用奖学金买的匾,送给您。”金色的“一屉绿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边缘还缀着孩子们亲手折的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