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屈,志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左明星

  无论是已经过去的那些年代,还是当下的年代,叫志强的人很多。搜索一下你的通讯录,大约每个人都认识几个叫志强的人。我有过叫志强的老师,叫志强的同事,叫志强的偶像,内心一直喜悦的,是一位姓屈、叫志强的高中同学。

  四十多年前,我高中的第一个寒假。

  那年代,农村时兴拜年。每到大年初一,一群又一群兴冲冲的小伙伴,就会到长辈家、到邻居家、到要好的朋友家,大声地吆喝一句:拜年喽!

  我真的没想到,“城里人”屈志强会骑着二八凤凰大联合自行车到我家拜年——那自行车,相当于现在的高档轿车。

  小时候,我曾经陪着妈妈和大姐去城里卖萝卜。那时的萝卜,一块钱20斤,我记得很清楚。记得更清楚的是城里几个年轻人的冷嘲热讽。很长时间,我都觉得,城里人没有农村人实在,直到志强来我家拜年。

  尊重是友谊的开始啊!

我和屈志强从此一直很要好。我们的友谊,始于我们到辉县一中上高一的1983年。

  高二的时候,志强和我都选择了文科,我们的班主任是冯老师。冯老师的口头禅是“一辈同学三辈亲”。在冯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授受不亲”的男女同学都很团结。甚至有一次,我还和几位女同学在全校师生众目睽睽下,共同表演过节目。当然,我和志强的情谊,超过了那几位我后来念念不忘的女同学。

  高三,我们的班主任换成了教数学的宋老师。宋老师是高中毕业留在我们那所百年名校的,数学课讲得通俗易懂。我和志强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得益于此,我们俩都顺利考上了大学。毕业回到新乡,我们共同在网络上把我们的班级命名为“宋老师”班。

  志强上的是财务专科,先于我两年毕业到新乡市工作,一个月工资87元。

  我未毕业到新乡的报社实习,还是过的农村人节衣缩食的生活。志强请我吃饭,四菜一汤,每次约20元。四次过后,他说,我毕业了,不能再找父母要钱,剩7元了,陪你一起吃食堂吧。

  这还不是最让人感动的。

实习完我回到学校,志强寄来一张当地报纸,上面有我写的一篇“朦胧”散文——那时候流行朦胧诗,我以为不会有人看懂我对某某同学的“杨柳依依”,况且我用的是化名。没想到志强随信写到:这是写的你和谁谁谁的故事吧?

  那一刻,我才眼含泪水——知己啊!

  那个年代,志强的家庭条件其实很好,父母都是干部。但是志强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某个女孩一眼,就一直留在了企业。

  志强后来也成了企业领导。企业改革后,作为财务总监,他不愿意在财务工作上太“灵活”,毅然辞职“上”海了。

  在大城市上海,志强仍然管财务,也挣了点钱。但他“不系黄金印,偏存赤子心。观潮知进退,采菊忘盈亏”。思乡思女思亲人,数年后,毅然回乡,回到了家乡和我的身旁。

  三杯两盏淡酒后,志强喜欢和我交流人生感悟,督促我写点东西。我说:“世上好话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他说,世上万物,都有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痛,只有自己知道。人在独自奋斗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委屈,他人是不能理解的。梅花散发幽香,没有人知道她曾经的贫寒;竹子拔节生长,没有人知道他“关节”有多痛。快乐相通,痛苦各异,写出来会好受点。

  关于亲情、爱情、友情,志强喜欢说:“这些太美好。太美好的东西,都脆弱,经不起一次误解,两句粗话,三天不见。”

  志强说,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才是智慧。过不去的事情,就着酒一喝,也就过去了。

  志强说过很多经典的话语,可惜因为懒惰,因为光顾着喝酒聊天,我很少能记起来了。

  当然,陪他喝闲酒我不懒。现在我们约定,在他家门口他买单,在我家门口我买单。

  我们都住在市区,相距得很近,常常,我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他家门口:又该他买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