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探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吴俊岑

  坚持“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回答实践遇到的崭新课题,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两个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土壤上深深扎根、蓬勃发展的关键性路径,不仅彰显了党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运用,同时也成为党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开拓进取,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稳步前行、不断发展的行动方略和理论指南。从“两个结合”的独特视角出发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进一步梳理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历史时空境遇和文化传承基因,对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继而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个结合”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不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展现出独特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1. “两个结合”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科学性和发展性,其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原理,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现代化理论也在第二个结合中得到了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与现代化相关的智慧,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等思想,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资源和文化支撑,使其在理论体系上更加丰富和完善。

  2. “两个结合”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一个结合的实践历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指导。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践模式和制度安排,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政策等,这些都是在“两个结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通过“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更好地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既注重物质财富的创造,又强调精神财富的丰富;在政治建设方面,既坚持党的领导,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化建设方面,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两个结合”的丰富发展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实际应用。具体而言,它是根据我国独有的人口规模和发展需要,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原则创造性地融入实践,并逐步发展完善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一过程不仅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韵味,同时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其丰富与完善。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提供了文化根基,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环境创造了独有的发展道路。我们党始终守住根脉,以根脉为基础开拓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进一步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所形成的文化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也传承与创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其本质体现着对传统理念的继承与革新。它鲜明地彰显了以人民为核心的发展导向,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设定为奋斗目标,深刻反映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尊崇。中国式现代化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旨在达成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