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思政引领三维赋能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徐庆 刘娟娟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区域协同创新双轮驱动的格局中,地方高校理工科教育正迎来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深度变革。过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多依赖实验室资源与个体学术资本,在技术转化效率、学科交叉深度以及社会价值回应上,其短板日益凸显。当下,亟需重塑地方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底层逻辑,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融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探索契合新时代需求的“价值引领—能力锻造—生态协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范式。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基于思政引领的价值导向机制构建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科技创新必须深度嵌入区域产业生态。通过构建“需求牵引—多元协同—价值共创”的开放式创新机制,能够有效弥合校内科研与市场需求间的鸿沟。高校辅导员作为价值观的校准者,要引导学生突破唯经济效益的技术思维,将行业难题转化为有社会温度的创新课题。例如在食品包装设计领域,针对当前的环保需求,引导学生研发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装材料,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这种价值引领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制度架构:构建校企联合导师团队时,辅导员应协调企业工程师与思政教师组成“双导师组”;制定双向互认的学分体系时,需将行业伦理培训纳入课程模块;共建实验平台时,可通过设立“红色创新工坊”强化科技报国信念。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产教融合的每个环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二、跨学科协同创新生态里依托思政引领的文化赋能

  现代科技创新呈现强烈的学科交叉特征,单一技术领域的突破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创新。地方高校应主动打破院系壁垒,建立柔性化的跨学科团队组织模式。辅导员在此场景中如同文化黏合剂,通过“科技+人文”主题工作坊、跨学科创新团队等,培育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创新共同体。

  制度保障层面需凸显思政特色:跨学科创新指导小组吸纳思政专家参与决策;知识产权共享机制融入学术诚信教育;专项扶持资金设“思政引领创新”专项资助。文化氛围营造更要强化思想引领:举办“科学家精神”主题沙龙,开展“科技伦理典型案例”研讨,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融入学生创新基因,内化为创新自觉,使思政引领在跨学科协同创新生态中释放文化赋能,助力创新人才与科技创新发展。

  三、科教融通进程中融入思政引领的创新能力生成

  科研反哺教学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通过打造“课题超市”“双创工坊”等实践平台,把教师纵向课题转化为学生横向课题,使学生在参与前沿技术研发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辅导员作为思想领航者,要在确定科研选题时引导学生聚焦“卡脖子”技术,在项目攻关中培养其严谨治学态度,在成果转化中强调科技向善的原则。

  这种思政渗透需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设计大学生4年成长路径时,设置“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必修模块;实施弹性学分制时,开设“科技伦理与法律”微课程;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导师团队时,配备专业与思政兼通的复合型指导教师。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科教融通各环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

  在技术革命加速演进和教育范式深刻变革的新时代,地方高校理工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必须突破传统路径依赖。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产教融合的价值引领、跨学科协同的文化赋能、科教融通的思政渗透全过程,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能力—生态”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种变革不仅是应对技术迭代和教育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地方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必由之路。当科技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团队建设中实现有机统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的目标便不再遥远。

  (作者均系蚌埠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助教;本文系蚌埠学院校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S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