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精准育人之路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屈金皞

  人工智能的出现推动了当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已渗透到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社会逐步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在这一大趋势下,推动教育领域引入人工智能成为实现教育数字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在高效能和精准化运算与分析方面的优势,探讨如何推进思政教育的精准化育人,致力于构建“精确定位教育对象、精准供给教学内容、精准定制教学形式、精准完成学生评价”的精准化课堂,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与效能,以适应当下教育需求的新变化。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精准育人过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路径

  (一)完成对教育对象的精准定位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丰富对学生个人信息以及学习动态的了解,是开展精准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撑。学生教务系统能够整理学生的个人信息,如籍贯、年龄、生源地等。同时,生活场景中的智能技术应用能够更好地发挥数字画像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效能。随着智慧校园的推进,大数据可以实时记录学生在图书馆的出入率、借阅记录、守时记录、学习软件的学习时长、任务完成率,以及学生在校园网站上的浏览记录和个人发言等内容。这些信息化手段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碎片化信息中发掘思政教育中的学生诉求。

  接下来,必须对这些碎片化信息进行处理,确保有效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分类整理学生的诉求,进而实现教育对象的精准定位。学校应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信息提炼,自动化完成信息的归纳和无用信息的“清洗”,从而形成学生的数字画像。在明确学生个性化诉求并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为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提供科学依据,明确教育的优先级,确保精准教育实施更加科学可行。如此一来,教育开展的定位将更加精准。对教育对象的精准定位是实现思政教育精准育人的重要前提。

  (二)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供应

当前思政教育的开展,更加重视人工智能优化后的教学内容精准供应。首先,依托精密算法和人工智能自主学习机制,线上资源的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精准搜索功能也更加细化。思政课教师能够轻松获得更加丰富、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素材,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内容。其次,在混合式教育的推动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大数据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推送思政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弥补知识空白。在进行知识推送时,应基于对学生个性化特征的收集和归纳进行精准推荐。例如,学生若处于心理压力较大的环境中,或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应注重加强自信心教育;若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较重,应注重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社会关系、生源地、学习进度和家庭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思政教育需求,因而在内容推送时需加以考虑,确保思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精准育人过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优化方向

  (一)培育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精准育人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需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人工智能在精准教育中的应用涉及大数据分析、智能教学工具使用、在线课程设计等内容,教师必须具备相关技能。为此,可以组织专家讲座、教师研讨以及线上“金课”推广等举措,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其次,要促进教师正确对待人工智能的应用,避免陷入思维误区。一方面,教师应增强自身适应能力,主动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另一方面,应避免滥用人工智能,确保在教学工作中保持主动权,防止技术主导教学。最后,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随着精准教学的推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将更加深入,人工智能对学生信息的收集也变得更加全面。因此,教师应严守底线,自觉维护学生的信息安全。学校也应严格监督教师品德,并落实针对人工智能引入后出现的新职业道德问题的相关教育。

  (二)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进性和可控性

  思政教育精准育人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智能的效能。实现思政教育的精准聚焦、精准过滤和精准施策,离不开人工智能算法的精准度和评估预测能力。为提高精准育人成效,应加大计算机算法的创新力度,并加大科研投入。同时,应推进人工智能在校园范围内的全面覆盖,方便对学生动态的实时观察,利用广泛的数据支持提升人工智能对学生个性化评估的精准度。最后,应建立专门的信息安全保障小组。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安全的优先级逐年提升,应定期检查平台功能和防火墙安全性,确保防止对学校和学生利益的损害。

  (作者系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