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艺术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李虓
红色艺术文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形成的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伟大革命精神的艺术文化成果,不仅是人们追忆峥嵘岁月、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为此,高校需立足实际情况与时代特点,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地进行策略完善和实践推进,建立红色艺术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长效机制。
一、夯实基础:优化资源与人才配置
一方面,高校应高度重视学校红色艺术文化资源库建设,保证思政教育实践所需的红色艺术文化能够得到高质量供给。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红色艺术文化资源专题网站,广泛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红色艺术文化资源的大量搜集整理、汇聚展示、便捷使用。其次,高校红色艺术文化资源库要做好分类整理,便于师生阅览和下载,如可按照文学、歌曲、影视、戏剧、美术等主要门类进行分类。最后,要做好数字资源库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及时更新红色艺术文化资源内容,结合时事热点进行首页排版和师生手机端推送,保持资源信息的时代性和即时性。
另一方面,红色艺术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还需要为专业专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教育教学人才组成的系统完善的团队进行实践推进。首先,高校要提高教师对红色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红色文化知识储备,就红色艺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学技能和学术研究工作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指导,激发教师红色思政育人的自觉意识。其次,高校要发挥自身人才优势选拔和培养相关优秀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和优秀党员,组成指导小组,负责决策方案制订和日常监督管理,并根据实际校情制定符合校情的红色文化艺术思政教育机制。
二、创新引领:校内与校外双管齐下
一方面,在鼓励创造、创新表达中打造红色艺术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浓郁校园氛围,创新校内红色艺术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活动风格类型。首先,红色艺术文化在大学生课堂思政教育实践中的呈现方式要多元、新颖、有趣,如充分利用线上“云游”红色数字展馆这一形式增强学生体验感,动员学生就经典红色文学作品、歌曲舞蹈等进行现场表演或分享等。其次,高校要支持学生开展文艺表演、电影讲座等红色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美术和音乐舞蹈作品设计展示等红色文化艺术创作活动,以及建设校内红色文化艺术展馆和学习交流基地,专门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观和创作展示。
另一方面,在立足本土、面向未来中充分运用社会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创新和丰富大学生红色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首先,高校要与当地相关红色文化艺术性质单位、团体和企业保持紧密合作,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进行实地参观调研学习和暑期实践。其次,高校要鼓励师生深入社区、农村、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艺术主题思政教育活动,同时积极联合本地其他高校或同类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共育共赢。最后,大学生校外红色思政学习实践活动要坚持思维和模式创新,充分运用科技赋能,发挥虚拟现实技术、数字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提升学生实践活动体验感。
三、多方联动:建立协同育人大格局
首先,当地相关事业单位、私企、社会团体以及其他高校,都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全力配合高校相关工作,发挥资源优势,为红色艺术文化与大学思政教育融合提供技术、资源、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其次,高校党委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红色艺术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任务中,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其他学校部门的合理分工、统筹协调,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大格局。最后,要落实具体工作指标的考核评价工作。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具体考核标准和内容,对不同学段、不同专业、不同科目中红色艺术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工作进行统一考核评价,使师生明确任务目标,并及时知悉具体实践进度,就相关问题做到及时调整解决和反思。此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定期检查督促工作,落实好各项经费的保障,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地方高校此项工作顺利开展,解决其后顾之忧。
当前,深入推进红色艺术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殷切期盼,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通过夯实人才与资源基础,实现形式与手段创新,推动多方联动,将从根本上筑牢红色文化艺术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根基,并为该项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注入时代活力。
(作者单位:朝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