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哈密故事 传承哈密精神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杨雪

  地域精神是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积淀的精神特质,蕴含了丰富的价值养分。说起哈密精神,那就不得不讲这样一个故事:30多年前,哈密发生了一起万名旅客滞留事件,仅有十万人的哈密小城就有六万群众参与到为滞留旅客提供帮助中来,大家没有犹豫、没有迟疑,六万群众齐心协力,其蕴含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就是哈密精神。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打开历史的记忆,回望哈密精神的源起、实质和传承。

  一、源起

1987年7月27日下午,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袭击了吐鲁番大桥,路基被毁、铁轨悬空,西行生命线——兰新铁路瞬间瘫痪,陆续进疆的旅客全部滞留东疆门户——哈密。四千、六千、八千、一万、一万二,当年仅可容纳300人的过路小站转眼汇聚成人的汪洋。在旅客滞留的5天5夜里,哈密地委、行署与哈铁分局连夜召开紧急协商会,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各族人民立即向滞留旅客伸出援手,迅速疏散并妥善安置旅客。在整个市区内,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壮观景象,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哈密精神之歌。这首歌不仅让成千上万双眼睛见证了人间真情,更让无数颗跳动的心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让滞留旅客感受到了哈密群众的质朴与大爱,这是哈密精神在突发事件面前的生动实践。

二、实质

(一)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这是哈密精神的表现。当年的哈密是一座城区只有十万人的小城,商旅服务设施匮乏。在当时的宾馆和旅店中,总计仅有2000个床位可供使用,而滞留的旅客人数却高达1.2万余人,这意味着有近万人无处投宿。酷暑天气,旅客食宿没有着落,焦躁情绪在庞大人群中像病毒一样互相感染,不少旅客产生了烦躁、焦虑情绪,有人甚至把情绪发泄到车站和铁路员工身上。危难之际,哈密地委、行署全城动员,哈密人民一呼百应、各尽所能。车站附近的机关、部队、学校很快安置进旅客,桌上、地上都铺上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毯子供旅客休息,部队战士让出了自己的被褥、床板;铁路职工组织送水队,为滞留旅客解暑降温;邮电职工、医务人员为旅客提供邮政、医疗等服务;滞留旅客思乡心切,难免会产生烦躁和精神压力,青年和文艺工作者临时搭建起文艺小舞台,随着悠扬歌声和欢快的乐声响起,寂寞和忧愁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消散......几乎同时,哈密全体市民也纷纷加入帮扶安置滞留旅客的队伍。团结就是力量,在党的统一领导和广泛动员下,哈密小城迸发出惊人力量,六万群众齐心协力帮助一万多名游客度过了艰难时刻。

  (二)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这是哈密精神的底色。新疆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共融的家园,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宛如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哈密市民看到大量旅客滞留在车站,立即向滞留旅客伸出友谊之手,无论男女老少都自发贡献出一分力量。他们不仅为旅客提供茶水饭菜,还送去瓜果药品,甚至有热情者邀请年老体弱旅客到自己家中吃住,饮服部门和个体商户纷纷降价乃至免费提供饭菜。在哈密人民的无私帮助下,远行的四川人吃上了大米饭、天津人吃上了馅儿饼、河南人喝上了胡辣汤,老年人喝上了热气腾腾的鸡蛋汤、孩童吃上了香甜的棒棒糖。在这次滞留事件中,万名旅客深切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友爱,成为他们心中难以忘怀的特殊之旅,留下了比哈密瓜更甜的记忆。万名旅客滞留哈密,考量了哈密人民,哈密人民也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答卷,书写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的哈密精神,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践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三、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哈密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被哈密人民赋予了同样的精神实质,并不断弘扬传承。巴里坤人民依靠哈密精神战胜了1996年百年罕见的洪灾;哈萨克族牧民切买尔·吐尔逊在哈密精神的激励下,牺牲了自家的一半牛羊,抢救了被风雪包围的百名民工;1998年洪涝灾害、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哈密瓜乡各族儿女都是闻讯而动、千里驰援,有难必帮、虽远必达;2021年河南郑州洪涝灾害,哈密人倾“馕”相助,用新疆棉、东疆电与河南人民一同筑起“生命之堤”;2024年哈密市出现本年度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寒潮天气过程。正逢春节返程高峰,哈密境内多条高速、多路段封闭,不少返疆旅客滞留在风雪路上,危难时刻,哈密市党政各部门、各乡镇、各企业、各族干部群众立即出动、用心服务,就近安置滞留旅客,哈密精神在这一刻再次迸发。过往的每一起事件都记载着哈密人民践行哈密精神的历史记忆,也承载着哈密人民“团结协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哈密精神是我们身边的时代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哈密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深刻体现了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积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了哈密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印证了中国人民越是在危难时刻,越能展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大爱情怀,这不仅是哈密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丝路长歌、天山作证。自治区党委赋予哈密“一标杆两典范”的总体定位,哈密市委二届六次全会把哈密放在新时代大坐标中重新定位和塑造,绘就了哈密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蓝图,承载着60多万瓜乡儿女的热切期盼,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哈密建设的精彩画卷也在徐徐展开。哈密各族儿女,定会继续秉持团结协作的气度,弘扬无私奉献的品格,弘扬传承哈密精神,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以昂扬斗志和优异成绩在全疆范围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哈密精神也将伴随着、支撑着、推动着瓜乡人民一路前行!

  (作者系中共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委员会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