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薛刚

  为了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学员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升,需要对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和体育成绩,忽视学员身心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鉴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构建系统的体育教学体系,将体育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高校构建系统的体育教学体系,将体育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能够实现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在以往,相较于培养学员掌握、落实体育理论知识,高校的体育教学更关注提升学员的体育运动技能,提升身体素质,如此导致高校学员对体育学科的理论知识了解不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员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效果。基于此,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高校需要加强对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确保高校学员能够全面了解体育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等,以便使其可以在理解体育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运动效果,强身健体,进而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体育基础理论课程时,高校体育课程教师需要避免采用枯燥单一的“教师讲解、学员倾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创新性地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提升学员对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兴趣,更好地吸引学员注意力,从而提升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育理论。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搜集具有代表性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能够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体育事件或运动员案例,并引导学员对案例、事件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以提升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搜集、整理体育相关内容,并将其上传至学习平台,以丰富教学资料,从而极大地拓展体育理论教学的深度。其二,高校强化体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与比赛,引导学员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并通过实践促进其内化体育理论知识的速度和质量。综上所述,高校重视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能够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全面、精准地反映高校学员在体育学习中的表现,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其一,高校改变以往单一的评分方式,将量化评分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只关注学员的体育成绩,忽视了学员的运动过程,导致部分高校学员对体育课程教师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对体育活动产生抵触情绪,逐渐丧失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和兴趣。对此高校应积极创新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可以将量化评分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随即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将学员对体育的参与态度、积极性、运动技能的进步程度等纳入评分标准当中,与此同时,增加对学员体育理论知识、运动规则的考核,考查学员对其的理解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其二,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促进学员全面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多由教师单方面进行,忽视了学员的主体性。改革后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将学员互评以及学员自我评价放在与教师评价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此能够更为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学员的体育表现,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其三,高校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时,建立能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的线上评价系统。线上评价系统的建立有助于高校学员随时查看教师对自己体育运动的评价结果以及反馈意见,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而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根据线上评价系统中的学员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实现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结语

高校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系统的体育教学体系,将体育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即提升对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创新教学方法,强化体育实践活动;完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将量化评分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并建立线上评价系统,能够激发学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作者系中共商丘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