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行为批评视阈下《浮生六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苏莉杰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这部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和时代特征。在将其译为英文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其中的文化负载词,不仅关系到译文的质量,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本文拟从译者行为批评的视角,探讨《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一、译者行为批评与文化负载词翻译
译者行为批评是一种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行为选择的批评方法,译者的翻译行为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作出的选择。在翻译时,译者需要面对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译者的行为选择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至关重要。
二、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与翻译难点文化负载词可以分为以下五类。在《浮生六记》中,这些词汇俯拾皆是。例如:
(一)生态文化负载词:如“中秋”,不仅指代一个具体的时间点,还蕴含了丰富的节日习俗和文化意义,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文化内涵的传达。
(二)物质文化负载词:如“科举”,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较为陌生,译者需要解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社会文化负载词:如“道士”,有特定的形象和象征意义,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准确传达这些象征意义。
(四)宗教文化负载词:如“阴阳”,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译者需要将其抽象意义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五)语言文化负载词:如成语、俗语等,这些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效果。
三、译者行为批评下的翻译策略
在面对《浮生六记》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直译加注:对于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并在译文中添加注释,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中秋”可以译为“Mid-Autumn Festival”,并在注释中解释其节日习俗和文化意义。
(二)意译:对于某些难以直译的词汇,译者可以采取意译的方式,用译文读者能够理解的词汇来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如“科举”可以译为“ancient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这既保留了其选拔官员的意义,又解释了其历史背景。
(三)文化替代:对于某些在译文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汇的词语,译者可以采取文化替代的方式,用译文文化中相似的词语来替代原文词语。如“道士”可以译为“Taoistpriest”,这既保留了其宗教角色的意义,又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其义。
(四)保留原文:对于某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且难以翻译的词汇,译者可以选择保留原文,并在译文中添加解释。如“阴阳”可以译为“yinandyang”,并在注释中解释其哲学基础和象征意义。
四、译者行为批评下的翻译实践
以《浮生六记》中的一段为例:“是年中秋,余适在洞庭西山,意欲往游石公、龙渚两山,以探胜迹。”在这段文字中,“中秋”“洞庭西山”“石公”“龙渚”等词语都是文化负载词。根据译者行为批评的视角,译者可以采取以下翻译策略:
“ 中秋 ”译为“Mid-AutumnFestival”,并添加注释解释其节日习俗和文化意义。
“洞庭西山”译为“WestMountainofDongtingLake”,保留其地理名称的同时,也传达了其地理位置信息。
“石公”“龙渚”分别译为“ShiGong Mountain”和“Long ZhuIsland”,采取音译的方式保留其原名,同时添加注释解释其地理特征和文化背景。
通过这样的翻译策略,译者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还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体现了译者行为批评视角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五、结语
《浮生六记》的英译本对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面对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并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来传达其文化内涵。通过直译加注、意译、文化替代和保留原文等策略,译者可以在保留原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不仅有助于该作品的国际传播,也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系武汉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系讲师
本文系武汉商学院2024年校级科研项目“译者行为批评视阈下《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024KY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