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李赛

  塞罕坝是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历经半个多世纪,将一片荒漠建设成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沙地变林海的伟大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指出:“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新时代新征程,要弘扬塞罕坝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塞罕坝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三代塞罕坝人忠实践行党的号召,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蓄水源”的神圣使命,对党和人民忠诚,尽职尽责,接续奋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党员干部职工勇担重任,百折不挠,开展马蹄坑大会战,做营林守护者,涌现了无数像王尚海、张启恩等愿为事业奉献青春和终身的英雄人物,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

  (二)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基础

  艰苦创业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三代塞罕坝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敢破敢立,勇于奋斗。他们从祖国各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面对气候恶劣、粮食匮乏等困难,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历经1964年植树失败,1977年“雨凇”灾害,1980年特大旱灾等挫折,从困难与挫折中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创业史,是塞罕坝精神形成的缩影。

  (三)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主题

  绿色发展本质上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塞罕坝人敢于偿还历史生态的欠账,尊重自然,艰苦造林,用心营林。塞罕坝机械林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了坝场周围放牧与林业开伐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兴林与富民互利、生态与民生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百万亩的林海,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塞罕坝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内容

  塞罕坝建设者身先士卒,为使命责任无私奉献,甚至为之牺牲。无数像王尚海一样的党员干部舍弃优越条件,主动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舍小家顾大家,与人民群众同吃住共劳动,坚守岗位,尽职尽责。这些事迹和案例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材料。新时代新征程路上,我们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牢记使命与担当,努力学习塞罕坝建设者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二)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塞罕坝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例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课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可以给大学生讲述“六女上坝”、阴河林场青年先锋队、“花仙子”杨丽、“塞罕坝情结”刘继建,众多“林三代”优秀青年的选择;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自然地理环境”时,可以直接引用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故事来阐释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不竭动力

  生态兴则国兴。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标志着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在塞罕坝精神形成过程中涌现的众多感人事迹,塞罕坝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成功营造起了百万亩人工林海,他们用事实说明了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共生的,是激励全党全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

本文系蚌埠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蚌埠‘靓淮河’工程的生态实践及路径研究”(编号:BB24B102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