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
    

新乡电池产业“一路生花”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海玲

说起新乡的电池,很多人与有荣焉。

这里诞生了全省第一家电池企业、全国第一家以生产二次电池为主的企业。

这里是国内种类最齐全的电池生产基地之一,曾是国内十大电池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电源行业的黄埔军校”。

经过70多年的风雨积淀,从一家企业到一个产业集群,电池及新能源已发展成为四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我市电池产业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中华”牌电池诞生

在金穗大道上、人民公园南大门对面,新乡电池厂“中华”牌电池造型的门岗,虽已淹没于历史尘烟,但饱含着老一辈人深深的记忆。

和工业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工信人,市工信局三级调研员张新福向记者介绍,我市电池产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1950年,我省第一家电池企业——新乡电池厂建立,“中华”牌电池走上历史舞台,开始享誉全国。

“彼时,能够冠名为‘中华’,足见企业实力之强,产品品质之高!”张新福不无自豪地对记者说。

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新乡电池厂一跃成为全国电池行业五强之一,享有独立的进出口经营权,生产能力达3亿只干电池,产品远销欧、亚、非和港、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56年,国内第一家二次电池生产企业国有第755厂在我市建立。这是一家与军工和交通部门关系密切的电池企业,上世纪80年代曾为南极科考站提供产品。

2006年,“中华”商标被授权给其他企业使用。两年后,第755厂也被重组为新太行电源(系河南科隆集团下属子公司)。

“中国电池工业之都”花落新乡

经过改革赋能的新乡电池产业,开始“一路生花”。

“蛟龙号”、神州飞船等大国重器,频频标配新乡生产的电池产品;

2005年,经原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建设国家(新乡)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全国仅有两家;

2007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在新乡组建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质检系统仅此一家;

2013年,在中国新乡电池及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正式授予新乡“中国电池工业之都”荣誉称号。由此,新乡成为了全国电池行业第一个获得“都”称号的城市。

获此殊荣,名副其实。据了解,我市现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0个,其中省级以上32个,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了以河南电池研究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校、专业科研院所为主要技术、人才支撑的电池及材料创新体系。全市从事电池产业的各类人员众多,走出去的人才也多,国内很多生产电池的地方,都有新乡人的影子,因此新乡也被誉为“中国电源行业的黄埔军校”。

在新乡买“全套”,此言非虚。就产品门类来说,我市电池产品涵盖各类新型动力二次电池,拥有六大系列近千种型号电池产品和20多个系列的电池原材料、零配件,在锂离子电池、镍基电池、镍氢电池材料以及锂离子电池材料等领域竞争优势明显,产品广泛应用于军品、铁路、航空、汽车、通信、照明、电动工具、电动玩具等领域,已初步形成了“关键材料-电芯-模组-配件-电池回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不出新乡即可完成各类原材料、配件的采购与配套供应,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倾力打造“全国氢能产业高地”

积极布局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努力在新赛道上起跑领跑、在新领域里抢滩占先!这既是省委书记楼阳生的殷殷嘱托,也是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之举。

刚进入金秋9月,新飞集团就发布了新品“氢链1号”氢能源冷藏车,在业界引发关注。这仅仅是我市打造氢能产业的一个缩影。

作为省内最早提出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城市之一,在电池产业发展上,我市积极围绕氢燃料电池核心产业链,精准发力,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高规格的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指挥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政策,设立了总规模达25亿元的氢能专项基金,力争3年至5年实现氢能核心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制造,建成全国氢能产业高地。

为北京冬奥会氢能源车提供加氢保障,充分展现新乡氢能源实力,建成华中地区第一条智能化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建成国内第一条镁基固态储氢装置生产线,参与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示范工程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储氢系统建设……在聚集高质量发展方面,我市在氢能产业方面交出了一个又一个亮眼的成绩单。

目前,我市正在依托河南省氢能与燃料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河南中氢动力电池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和高新区氢能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发挥河南战新新乡氢能专项基金的引领撬动作用,以及豫氢装备、氢璞创能、新乡骥翀、河南氢枫等骨干企业集聚效应,围绕“制氢-储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发动机-整车生产”,打造全产业链条,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