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日前,在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简国庆团队的精细手术下,成功为一名复杂脑垂体瘤患者实施了微创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手术。
患者刘大伯近几个月来总是感觉脑袋昏昏沉沉的,有时还会出现天昏地转的眩晕感,眼睛看东西也不如以前清楚了,他到当地眼科医院治疗了近半个月也未见明显好转,这可把刘大伯吓坏了,这到底是得了啥眼部疾病啊?会不会失明?
在眼科医院医生的建议下,刘大伯来到市二院进行了头部3.0磁共振检查,拿到检查结果后,这才找到了困扰刘大伯几个月的问题所在。原来,刘大伯的脑子里长了个瘤子——垂体瘤,也就是一组从垂体前叶细胞发生的肿瘤,它长在两个眼睛正中后方的一个叫垂体窝的位置。
刘大伯住进了市二院神经外科病房,等待手术治疗。还未上手术台,刘大伯就开始害怕这场大手术了,他每天忧心忡忡。神经外科专家简国庆看在眼里,心想,患者心情不好一定会影响病情恢复,于是他安慰刘大伯:“大伯,您放宽心。像您的肿瘤,如果是传统疗法,需要打开头颅,借助显微镜放大后摘除,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但是我们现在都采用内镜手术,到时候手术做完,您都找不到手术刀疤在哪里!”听了简大夫的话,刘大伯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简国庆所说的内镜手术是什么样?内镜手术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一个“门”,即蝶窦(鼻腔深部)的位置。如果蝶窦本身有空腔,这扇“门”就可以被轻易打开。如果碰到甲介型蝶窦,就需要借助3D影像解剖技术或神经导航来精准定位。手术中,医生一手拿内镜,一手拿其他手术器械,就能顺利进入“目标区域”。
打开蝶窦这扇“大门”,就离“目标肿瘤”又近了一点。可是,幽长又黑暗的通道,医生怎么看清楚?这时,内镜就是这次手术的前线“侦察兵”。内镜的前端有照明和摄像功能,既可以将手术区域照亮,又将“前线”情况放大,清晰地显示在大屏上。同时,内镜能够“凑近”观察目标肿瘤,视野宽广。通过大屏,医生就可以清晰而精准地拿下“肿瘤”。
终于到了手术时间,通过内镜观察,刘大伯的肿瘤直径大约3厘米,周围就是丰富的视神经和最重要的两根脑血管。手术医生先用刮匙将肿瘤刮松,再用吸引器将豆腐渣样的肿瘤组织吸走,分区突破,逐步瓦解。经过数小时紧张有序的手术,刘大伯脑内的这颗“定时炸弹”终于被成功清除了。
据简国庆介绍,经鼻神经内镜手术是近十多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微创手术方式,是当前国际上一种前沿技术,目前国内开展这种手术的医院还不多。该技术主要特点是在内镜监视和照明下,利用显微手术器械,从鼻腔到达颅底鞍区,在近距离直视下切除肿瘤,具有更加微创、安全、完整切除肿瘤、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
另外,利用神经内镜技术,在治疗脑积水、高血压脑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室内肿瘤和脑室系统疾病获取病理诊断以及手术辅助导航等方面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王娟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