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春临
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和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透过新媒体视域探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多元共生、开放融合的思想政治大课堂,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效开展高校工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
新媒体给社会认知带来深刻影响,在此情形下,高校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发生着结构性改变,这代人与互联网相伴而生,其价值取向一方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集体主义内涵,另一方面体现出数字时代独有的特征。现实中,大学生把它落实为知识报国的实际行动,他们在课堂上用心学习,在实验室里钻研改进,青年人依靠提升专业技能来筑牢服务国家发展的根基,这样个人成长就能契合民族复兴的节拍,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深融入青年的意识当中。但是全球化信息流挟带异域价值观冲进校园时,传统道德体系遭遇解构风险,但也迎来重构机遇,青年学生经由虚拟社群的跨文化交流和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渐渐形成融合传统伦理与现代理性的评判准则,他们在网络暴力事件中有理性表达,在公益活动中持续参与,这体现出对“仁义礼智信”文化的坚守,也表现出数字公民特有的道德谨慎态度,貌似零散的网络行为背后,存在知识获取的自主性和社会参与的革新性。同时独生子女成长背景与算法推荐机制共同发挥作用,致使部分群体作价值判断时较易陷入个体中心主义泥潭,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青年话语体系,并更新主流价值流传途径,引领青年把制度认同化为投身民族复兴的长久动力。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学的基本特点
新媒体技术深入应用之际,高校思政教育形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并非仅仅体现于教学手段的优化,其背后实则蕴含着教育理念全方位的革新。当下,思政课堂已不再受限于传统单向知识传授,而是凭借短视频平台、云端议论社区这些数字化工具,把抽象理论化为可视化案例、交互式课件等多种形式,教师经由设计虚拟仿真应用、热点话题议论等改良形式,让学生在多模态信息交互当中达成价值观的内化,这样的沉浸式教学明显优化了思想引领的实际效果。师生关系的动态重构属于这场教育变革的重要层面,社交媒体平台参与进来之后,传统课堂的权威壁垒便被打破,立即双向的对话机制得以形成,学生身处网络学习社区时,既能随时发起议题交流,也可依靠弹幕互动、观点接龙之类的方式参与价值思辨。在技术支持下,教育资源的流动特性得以完全发挥出来,跨校慕课联盟成立,红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创建起来,优质思政教育资源便冲破了地域限制,发展成遍布全国的教学网络,这样一种开放局面既能保留主流价值的导向功能,也能顺应数字“原住民”的碎片化学习习惯,这表明思政教育踏入了全时全域的崭新发展阶段。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在数字化浪潮重塑教育生态的背景下,教育主体与媒介环境的深度互动催生了育人模式的创新转型,针对教师群体的能力提升,应建立常态化数字技能培训机制,通过虚实结合的案例研讨、沉浸式技术实操等多元化研修方式,帮助教师掌握数据可视化、交互设计等新媒体工具,将数字技术有机融入课程开发、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估环节。同时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网络,整合校内外专家资源组建复合型教学团队,既注重引入教育技术专家优化课程设计,也吸纳行业精英拓展实践场域,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教学共同体。在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方面,可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搭建师生共创空间,通过数字画像识别思想引领成效显著的学生代表,培育其成为朋辈教育的示范节点。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既能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实时捕捉学生思想动态,又能借助互动社区促进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使学生在参与式实践中完成价值认知的深化。
新媒体技术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正在深层次推动育人模式发生变革。现今,思政教育应当紧紧抓住数字时代带来的机会,经由形成多面协同的教学载体来改善育人效果,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教育者着重创建三类独具特色的平台:第一类是以“易班”“学习通”这样的智慧平台为依靠,开发包含政治理论、传统文化和专业技能的融合课程,把价值塑造渗透到知识传授的整个过程当中;第二类是面向青年群体频繁使用的短视频、直播等媒介形式,搭建及时互动的问题反馈系统,把思想引领融入到生活场景里面;第三类则要一起塑造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应用体系,利用VR党史馆云参观、在线支教之类的数字化社会应用活动,营造知行转换的全方位渠道,从而形成课内外相连、线上线下互动的育人新局面。
构建跨部门协同育人机制是应对新媒体时代青年思想引导挑战的关键路径,推动政校协作体系建设,本质在于整合教育实践与政策引导的双重优势,形成抵御不良网络内容侵蚀的立体化防护网络。高校需发挥主体作用,深化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战略对接,通过常态化引入跨领域专家智库、共享舆情分析数据等举措,将行政监管的前瞻性与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有机衔接。这种协同模式着重于构建动态化、精准化的教育管理框架,既立足青年认知特点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又依托政府信息资源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从而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构筑信息过滤与价值引导的双重屏障,为青年群体营造清朗的网络成长空间。
(作者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