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审美接受的变迁、挑战与传播策略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许卓佳
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作为知识更新最快、文化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其审美接受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媒介技术的革新、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以及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使得新时代大学生在审美体验与表达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和自主性,审美接受也不再仅是对美的感知,更是接受主体对符号解读、文化认同等多层面因素的综合“选择”。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接受现状、内在机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探讨,力图为相关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与现状的剖析,指出当前大学生在审美接受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个性化和互动性,以及所面临的信息碎片化、算法推荐及多元文化冲突等挑战。
一、媒介环境下大学生审美接受的现状
当前,数字媒介的普及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对大学生的审美接受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信息碎片化与速食化接受”“社交平台上的互动与共创”“算法推荐与个性化信息传播”三个表征。
大学生群体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往往偏好直观、简明的表达形式,这一趋势推动了短视频、图文混排等新媒体产品的快速兴起。然而,信息碎片化在满足即时性需求的同时,也可能削弱对艺术内涵的深度把握,要求传播者在内容设计上寻求兼顾效率与深度的平衡点。当下主流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互动空间,使其在接受审美信息的过程中不仅扮演被动接收者的角色,更成为积极的意见传播者和文化共创者,通过内容输出和互动交流,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集体参与的审美传播生态,为大学生审美接受的多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分发中的应用,也使得信息传递呈现出高度个性化和精准化的趋势,通过算法推荐,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符合其偏好的审美内容。如此精准传播格局下传播效率虽不断提高了,但存在信息茧房效应的隐患,可能导致审美视野的局限性。故如何在算法推荐与自主选择之间实现平衡,是当前媒介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挑战与机遇:大学生审美接受的双重命题
传播技术手段与理念使得不同文化、不同价值体系在审美领域内交汇碰撞,大学生在接受各类审美信息时,往往会面临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理性与感性等多重张力。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价值观的协商与融合,成为当下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审美接受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外部信息的输入,更需要通过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来增强其对信息的甄别和批判性解读能力。伴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及审美表达正经历跨越式进化,受众能够突破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局限,还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实现多种艺术媒介的融合。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参与主体,面对信息碎片化和算法推荐可能导致的信息封闭风险,如何强化大学生批判性反思成为打破信息茧房、提升审美判断的重要选择。
三、未来展望与传播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媒介与全球文化交融正深刻重塑大学生的审美接受方式,在全球文化交融、媒介技术创新以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的媒介环境将更加多元和开放,各种传播平台间的联动互动将成为常态。通过构建跨平台传播生态,不同媒介形式和审美内容之间能够实现有机衔接,使大学生在多样化的信息流中形成个性化、系统化的审美认知体系,这不仅是技术进步和媒介变革的直接产物,更反映了社会文化多元化进程中的深层次结构性变迁。未来只有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为构建开放、包容且具有创新活力的审美生态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蚌埠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