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共育构建青少年创新素养培育新格局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于文萍 王艳芝
高质量创新教育是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而家庭、学校、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则是基本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同时着重提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此后,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于2023年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将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至国家治理高度。但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仍面临家庭、学校、社会等相关育人主体培育理念认识不到位、权责边界不清晰、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打造青少年创新素养培育的新格局,需要形成家校社协同的创新教育价值观,理清家校社三方责任边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全域共建创新教育生态圈。
(一)共享创新教育价值观,家校社达成育人共识
创新素养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与集中表现,每个个体都具备创新潜能,注重青少年创新素养的早期培育已经成为共识,家校社广泛探索创新教育。但是培育工作缺乏统一的认识基础,培育过程暴露出盲目性和形式化问题。
创新素养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能够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和方法来解决创新性任务,并生成新颖性、独特性、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产品的相对稳定的能力品质。也就是说,个体创新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连续体,不同学生的创新素养存在领域、水平的差异,而不是有或无的区别。因此,我们要以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的价值理念为引领,尊重学生的生理、认知、人格等个体内在特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教育塑造功能,构建“全要素、多主体、跨学段”的一体化育人新格局,切实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
(二)厘清家校社责任边界,构建良性互动关系
创新素养发展是个体创新素养与不同层次环境系统交互并发生自身组织变化的涌现过程。由于家校社主体责任模糊、边界不清,我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追捧家庭教育、苛责学校教育、弱化社会教育的现象,严重制约创新教育质量。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家校社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积极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建立与家庭、社会的常态化沟通制度。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积极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理念,主动协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社会需要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完善社会教育服务体系,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只有家校社三方在育人目标上一致、育人活动上衔接、育人效果上协同,才能发挥育人合力,切实促进学生创新素养水平的提升,实现从创新潜能到创新能力的转化。
(三)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全域共建创新教育生态圈
家校社协同共育呈现出系统性、互补性和协同性的特点,如何有效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发挥三方的育人合力是政府关注的核心议题。
通过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各主体协同赋能。首先,创新教育要从家庭生活场景破题,通过“创客+”的亲子共学模式,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生活小实验”等创新课题,让创新思维在生活中生根发芽。其次,学校要拓宽育人边界,探索以单学科大概念学习、多学科主题式学习、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超学科创造性实践为主线的育人路径。最后,社区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蕴藏着被长期忽视的教育潜能。通过产权创新激活空间存量、组织创新盘活人力资本、文化创新厚植地域特色,将社区转化为充满活力的“教育服务社”,让教育回归生活现场。从家庭作坊到校园实验室,再到社区课堂,描绘了创新素养的生长图景,诠释了创新教育生态圈的可能样貌。
(作者单位:于文萍系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王艳芝系山东理工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3DJYJ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