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芃芃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孕育的革命文化资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价值传承的双重使命,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活化利用革命历史遗存,通过瞻仰纪念场所、阐释革命精神等途径,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教育效能,这类植根于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的文化形态,涵盖遗址场馆、文艺作品等多元载体,其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对塑造青年价值观具有战略意义。

  一、加强红色文化融入顶层设计在深化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进程中,高校党委需以战略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将红色资源开发应用全面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蓝图,通过构建党委统筹、多部门联动的专项工作组,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与制度保障体系,通过制定实施规范、设立专项经费、整合社会资源等措施,系统性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与教育资源挖掘,同步打造由思政教师、党务工作者、学生管理队伍构成的复合型育人团队,确保红色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和实效性。在实践层面须强化育人工程的统筹规划,将红色基因有机融入教学管理、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环节,通过模块化整合构建序列化育人项目,如将“国旗下讲话”升级为围绕十大思政主题的专题化教育平台,并建立动态优化机制以适应时代需求,同时实施学期初整体部署制度,使基层教育单元在明确目标导向下系统推进主题班会与社会实践,从而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与育人效能的全面提升。

  二、精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坐标提炼精神标识,通过生动阐释党的奋斗史诗强化青年价值引领。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程需深度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紧扣教材内核精选革命英烈事迹、爱国奋斗故事等鲜活素材,构建理论教学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以多维视角展现红色精神图谱,引导青年将家国情怀转化为投身强国伟业的行动自觉。针对新时代青年与革命历史间的认知鸿沟,教育者需通过沉浸式红色叙事缩短时空距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活学生主体性,在思辨讨论中深化对党的初心使命的体悟,使红色精神既彰显历史厚重感又焕发时代感染力,实现从思想认同到情感共鸣的升华。同时需构建全学科协同育人格局,在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中深挖学科红色基因,形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爱国主义教育链条。以陕北榆林中学为例,该校通过编纂《校史资料选辑》《人物传记》等特色读本,活化校史中师生救国报国的红色印记,并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打造联通历史与现实的课程资源库,使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引下,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民族复兴征程,彰显了红色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三、打造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师资以红色文化为导向去创建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这是做到立德树人主要任务的关键依靠,这个队伍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职教师、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以及管理服务育人的团队这些专业人员,他们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教学改革能力会直接影响红色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在推动红色文化深入融入思政教育体系的时候,教师队伍要努力塑造三维能力架构:从政治素养方面看,要全面把握革命文化理论体系,加强对红色资源历史价值的战略性认识;就职业精神而言,要经不断投入来达成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换,既要深挖本地革命历史相关知识,还要在教学设计时准确传达其中的精神内涵;在数字教学能力上,则要按照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认知特点,利用虚拟仿真、数字讲述等技术重新塑造红色文化的流传形式,从而让革命传统焕发出现代化的生机。具体操作时要形成“专家引领+校本研修+应用磨炼”的立体塑造体系,环绕红色资源开发、教学更新设计等主题展开专项研修,凭借名师工作室创建教研共同体来解决课程思政的价值转换难题,更新“以赛促教、以评促改”机制,促使教学能力不断发展提升。

  四、开展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面评价

  构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评价体系,需立足系统性、发展性的评估原则,形成覆盖教育全周期的复合型观测机制,在构建多向度评价框架时,应建立知识习得与社会实践的复合观测维度,既量化学生在校期间对革命传统的认知水平,更追踪其步入社会后传播红色文化的行动效能,通过设置校园学习成果与社会服务表现的联动指标,验证红色基因的传承转化效果。评价系统需整合组织保障、环境营造与制度创新等核心要素,制定融入标准与操作规范,为高校构建常态化育人机制提供制度支撑。动态追踪机制的构建突破传统评估的时空限制,采用周期性实地观测与阶段性成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既及时捕捉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案例,也能快速定位教学融合中的现实梗阻,过程性评估贯穿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实践拓展全流程,依据教学规律设置诊断性评价节点,重点监测红色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度。当出现育人效果衰减或教学衔接不畅时,通过专项诊断形成改进方案,配合总结性评估的成果梳理功能,构建起螺旋上升的质量提升闭环。

  (作者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