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彭媛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紧密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基础前提,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纳入到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中,展现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力量,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经验。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始终坚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理论基础。关于文化产生的前提,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产生于人的劳动,当然也包括文化。文化的产生与人的劳动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在劳动中得以孕育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关于文化的价值意蕴,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而且上层建筑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进一步指出文化在社会发展变革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关于文化的发展趋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化成为展现人自由的表现形式,每个人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关于文化的发展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市场的发展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各民族之间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文化也成为全球性的交往产物。文化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各个地域孤立的发展,而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的产物。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产生的前提、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文化的发展形式的重要解读,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主要体现在和而不同的道德观、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等方面。其一,和而不同的思想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基础。中国古代思想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通而不杂,过醉亡辞,在醒贻答”强调的是我们要尊重他人,不要因为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而是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深层次的理解与合作。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吸收了这一观点,始终坚持着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尊重文明的差异,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各国的文明,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发展。其二,以民为本的思想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了前提。《尚书》中写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康有为认为“天时不可失,人心不可违”,林则徐直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强调了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他紧紧围绕人民的实际需求,努力让时代的发展成果始终与人民共享。
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经验。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其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旨在鼓励不同的思想、文化和学术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交流,这一方针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各种观点可以并存,互相促进。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应当充分利用和借鉴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服务当代中国的实际发展需要,也体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的平衡与互动。其二,中国共产党坚定文化建设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从始至终文化建设的目标都是紧紧围绕人民,为人民的生活服务,致力于通过文化来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和精神面貌。党的领导人制定的文化建设目标始终与人民对文化的实际需求相一致。
总的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反映时代需求,着眼未来发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