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 』模式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价值、时代价值与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类康

  一、理论价值:拓宽知识生产与高校职能的深度和广度

  验证“三螺旋”理论应用场景,催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模型。“三螺旋”理论强调在知识型社会中,大学、企业和政府这3个机构通过密切互动与合作,可以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协同发展关系。在乡村振兴场景下,校地合作是“三螺旋”理论的典型实践:高校自带智能光环,政府搭建合作平台,乡村提供应用场景。这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耦合,为“三螺旋”理论在乡村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案例,并可能催生出更具中国特色的多螺旋理论模型,共同推动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模式。

  深化“赋能理论”内涵,发掘全新应用视角。“赋能理论”强调通过外部干预来增强主体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本质不是“输血”而是“造血”,是通过技能提升、思维转变等方式激发和释放乡村的潜能,让村民主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这一过程深化了赋能机制的理论内涵,即如何将高校的“知识权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能力”,为“赋能理论”在复杂社会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拓展“大学社会责任”理论边界,创新应用范式。“大学社会责任”理论强调高校不应仅仅是教书育人的象牙塔,更应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动引领者。该理论要求高校主动将其教学、科研、服务等活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将社会责任内化为其核心价值与运行逻辑。乡村振兴是大学社会责任的核心实践场域,它回答了“高校为谁服务”的根本性问题,而大学社会责任的履行为乡村注入了最核心的智力引擎和外部动能。所以说,高校社会责任的多维内涵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找到了具体的实践路径,丰富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

  探索“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实践路径,多维度审视应用潜力。“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强调知识生产模式从传统的、学科导向的模式,向一种全新的、应用情境导向的跨学科模式转变。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必须打破学科壁垒,优化整合农业技术、文化遗产保护、社区治理等多学科知识,在真实的乡村情境中进行跨学科研究。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为“知识生产模式”理论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视角,将验证融合的、问题导向的“知识生产模式”,推动知识在乡村建设中生成和检验。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不仅是理论的应用端,更是理论的创新源。它通过持续的实践反馈,不断为相关社会科学理论注入新的活力和问题导向,推动构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时代价值:践行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呼唤

勇担时代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其对国家战略的意义是全方位、深层次和战略性的。校地合作是连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几大战略的核心支撑点,高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优势精准系统地输送到乡村振兴一线,将国家最优质的智力资源精准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基础领域,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和时代使命的完美践行。

  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相辅相成,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风向标和导航仪,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船桨和神器。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乡村振兴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压舱石”地位。可以说,没有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通过夯实物质基础、促进机会公平、共享发展成果、塑造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一个能够自我驱动、全面发展、共享繁荣的现代化乡村社会,这无疑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实践路径。

  创新乡村路径,打造中国样板。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它不等同于西方传统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现代化模式,也不是对传统农业社会的怀旧式修补,而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具体实践。“校地合作”模式下,高校确保了中国式农村建设的科学性与前沿性,同时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赋能为乡村现代化提供了可持续的力量源泉。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正是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基因重组的乡村现代化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高校与乡村振兴共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两者是一体两翼、命运与共的战略共同体。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引擎,乡村振兴为高校提供广阔的实践场域和价值体现。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可以有力推动两者的良性互动和增强回路,逐步形成高校赋能——乡村振兴——反馈——高校提升的自我强化闭环系统。此外,推动高校深度服务乡村振兴,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重新定义大学的文明使命,这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和战略必由之路。

  在时代进程中,高校与乡村的结合是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中国乡村的激活引擎,更是实现教育与时代同行的必然选择。因此,对这一模式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前瞻性,更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价值关乎根本、利在长远。

  三、内在逻辑:从“为何发生”到“如何持续”的动态闭环系统

供需关系的结构性互补与耦合。乡村与高校均存在无法自给自足的核心诉求:乡村在现代化要素、内在发展能力、政策转化等方面存在短板,高校则需要真实的应用场景和现实数据反馈,以验证理论、激发创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实干人才,并实现自身知识价值的社会化转化。乡村的实践困境与高校的应用诉求,构成了双方精诚合作的根本动力和逻辑起点。校地合作正是将双方的需求与供给进行精准匹配和结构性耦合的必然选择。

  赋能反哺的正向循环与价值共创。高校利用资源势能差激活乡村潜在基因,引领乡村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道路,从而实现自立、自信、自强。乡村通过问题、场景、文化、数据等反哺高校的教学、科研与社会声誉,推动知识生产和价值创造。这种双向互惠的“赋能——反哺”正向循环是校地合作能够持续运行,并产生实效的关键机制,将最终实现价值共创。

  资源要素的重构与系统演化。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作用方式是,通过知识及其他高级要素的注入,打破乡村原本低水平的资源均衡状态,引发乡村内部要素的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全方位跨越式发展。这不是简单地输血和帮扶,而是通过触发资源要素的重构,引导并加速了乡村社会这个复杂系统向更高级、更现代化形态的演化,这才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最根本、最持久的价值所在。

  多元价值的融合与统一。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将高校追求的知识价值、学术价值、育人价值与乡村追求的发展价值、民生价值,以及国家追求的战略价值编织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相互强化的价值体系,并精准找到了所有价值的“最大公约数”,这也是校地合作的最终归宿和意义所在。

  “校地合作”模式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是一个始于供需互补、成于双向赋能、作用于要素重构、终于价值共创的辩证统一过程。同时它也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也为理解和优化校地合作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打通了“智力高地”与“乡村沃土”的连接通道和任督二脉,使高校建设、乡村振兴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推动形成城乡互融、协调有序的新型发展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广州华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