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山上的祭奠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新平
退休后,年轻时常在一起练武术的几个师兄弟,又旧情复燃,共同的认知爱好,让哥儿几个陆陆续续又聚在了一起。常常互望着满头白发,感叹人生苦短,曾经血性满腔的黄金年华转眼即逝,仿佛一夜间就从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情满怀,到了当今与世无争的年迈岁月。珍惜、过好每一天,成为退休人日常的主要话题。
一日,常练形意拳的师兄提议:哥几个能否一同到山西太谷追寻一下车氏形意拳起源的祖师及门派。话音刚落,大家一致赞同,3天后,哥儿几个开着车就出发了。
山西和河南是山水相连的邻省,然而,日常去的次数并不多,脑海里的山西印象是群山连绵,道路崎岖,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但这次出行,却改变了我对山西的认识,道路平坦通畅,满山翠绿,曾经需要一天时间的行程,现在一个多小时就能抵达。在那里,我们先后拜望了武术界颇有威望的张西征师傅和高保东师傅,从他们身上和与他们相关的故事中,我深深体会到,此次奔波,不单单是寻师问祖,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一次洗礼,让我们个个收获满满。
走访计划完成后,得知这里离大寨不远,我们就决定去大寨看看。大寨曾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农业战线上的旗帜,从大寨精神到模范带头人陈永贵,都是那个年代的人心中神一般的存在。
到了大寨不知何故,倍有亲切感。我们一边找导游,一边浏览路旁小卖铺,看到农副产品就有股冲动感,看到大寨小米,买!看到大寨醋,买!这是大寨人应该得到的全国人民的尊重和回报。
大寨名声大,其实面积不大,不足2平方公里。1952年,陈永贵接任了贾永才主动让贤的村党支部书记一职,成为大寨的领头人。陈永贵从小为他人打长工,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他之所以能在大寨干出非凡业绩,首先是他自身要求严格,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群众着想,没有花拳绣腿的作秀,只有踏踏实实的苦干。如今,他虽已离去多年,然而,大寨老少爷儿们提起他仍津津乐道,看得出来大家从心底怀念敬仰他。
再说陈永贵上任后,他深知大寨贫苦的症结所在:地少,粮食产量低。要想改变大寨一穷二白的面貌,首先要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从根本的地少、粮食产量低上入手。于是,他和大伙儿酝酿了一个为期10年的造田改地计划。第一战,就是大战白驼沟,动员了全村仅有的58名男劳力,开始大兵团作战。掰指头算算,原计划两个月完成任务,结果吃苦实干的大寨人实际用了48天,就垒了24条坝,造了5亩好地。这在山高石头多,缺地少土的大寨,可是历史上一件大事。完工当天,全村人在村中央大柳树下庆贺。陈永贵没有满足当下的一点战果,继续夜以继日,亲力亲为,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在没有机械、没有炸药的情况下,用最原始的镢头、铁锨、钢钎、大锤、箩筐、扁担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用时10余年,硬是在后底沟、虎头山、狼窝掌等荆棘丛生的山坡上,砸石平地,铲荆除草,将数百亩坡地改造成梯田平地和高产田。在造田的同时,陈永贵还科学地将秸秆还田,有效改良土壤,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然而,识大体、顾大局的大寨人远不止如此,他们又向国家无偿上交爱国粮175万斤。这就是一个仅有百余户人家的小山村的家国情怀,这就是大寨人的心胸与格局。
1963年8月,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暴风雨袭击了全国许多地方,其中,大寨也深受其害。面对国家及时送来的救济粮和救灾款,大寨人拒绝了!不是不需要,而是大寨人在陈永贵带领下的为国为民情怀、思想境界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家需要救助的地方、群众还很多,大寨人还能过得去,要把这些物质、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大寨人是真诚实在的,说到做到,在第二年自救成功的同时,又及时向国家上交了人均80斤爱国粮。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渐渐扬名在外,受到无数国人的赞扬和敬佩。大寨人和领头人陈永贵面对困难不低头,苦干、实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是逐渐被挖掘出来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由此,大寨一夜成名。
导游娓娓道来,我们看似平静的表情,实则,个个早已心潮澎湃。时代造就了英雄,英雄又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更应该有一代人的传承。导游吿诉我们说:“我很乐意向你们这代人讲解,因为很快能引起共鸣。我也很愿意给年轻人讲解,希望他们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前面就是埋葬在虎头山上的陈永贵老书记的墓地了。”导游的一句响亮的话语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我疾步上前,环顾四周,松柏环抱,草伴花拥,不觉肃然起敬,泪湿眼眶。眼帘中,一个高大的身影从大山中走出,头上勒着标志性的白毛巾,沧桑的脸上刀刻般的皱纹让人过目不忘,慈祥的笑容让人永记心间。他是平凡的,一位普通勤劳无私的农民;他又是不平凡的,他的名字永远和大寨连在一起。
面对墓碑,我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深深弯下了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