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上的曙光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江红斌
李国全从小就与玻璃打交道,搬玻璃,裁玻璃,安装玻璃,因玻璃结缘,娶了也与玻璃打交道的妻子,真可谓门当户对。
改革开放之初,富裕起来的家庭习惯在家里挂玻璃中堂。父母支持刚结婚的小两口,在史庄村赁门面房,自产自销玻璃中堂。玻璃中堂是在镶边框的大块玻璃背面描摹一幅彩色山水画,技术含量低,国全就想做与众不同的中堂,增加销路。比如在玻璃后镶灯光、美化镶框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后来,附近玻璃中堂饱和,生意陷入困境。国全想把门店搬到人多的县城,高昂的租金让他咋舌,许多人劝他别冒险,但他看准的事情一定要办。按常人选址的思路,会尽量避开同行,他却力排众议,把门店开在县城南关一家玻璃店对面。他说,同样的门店聚在一起,形成市场,有选择余地,客源自然就多。他取店名叫“曙光玻璃店”,寓意生意像初升太阳,蒸蒸日上。果然,生意异常兴隆,积累了第一桶金。
与同行相比,自己没有任何优势,他认为,要有出众的地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想起那年往延吉市建筑工地贩卖玻璃的经历。当时火车太慢,运到玻璃时,建筑工地已装了当地玻璃。他心急如焚,突然想起当地玻璃店刚供罢货,肯定要补充玻璃,果然三天就把一火车皮的玻璃销售一空。
他要在玻璃上动心思,改用河北玻璃,尽管价格偏低,竞争优势并不大。他待人厚道,给他送货的司机把他当朋友,提供了山东玻璃厂有更便宜玻璃的信息。他第一时间去了山东,玻璃厂不接待散户,他不灰心,跟门卫交心攀谈,得知厂里有一批规格不符合客户要求的玻璃要粉碎回炉。他实地考察一番,这批玻璃堆得足有足球场那么大,正好适合做玻璃中堂。他大喜过望,要低价全部买走,厂家当然乐意,生意就这样谈成了。国全后来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心人的,要是当初不努力坚持,也不会有后来的成效。
收入增加后,他在县城热闹地段盖了四层楼房,置办了更大的门面,把曙光玻璃店的业务一扩再扩,生意越做越大。
他说,人生时常要有危机感,抓住机遇就是王者。有一年去省城,他见酒店装了玻璃门,十分洁净亮堂。出于对玻璃的敏感,他预测玻璃门会迅速普及,决定做玻璃门。家人怕赔钱,但他认定的事必须做。当初信息不发达,连去哪里买做玻璃门的“玻璃磨边机”都不知道。但他有信心有决心,经历千辛万苦,总算把磨边机买来了。
玻璃门的厚度达10毫米以上,颠覆了他对厚玻璃的认知,搬运玻璃、裁玻璃、磨边、钻孔等技术难题都需要攻关,他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功夫不负有心人,曙光玻璃店终于可以在全县独家安装玻璃门了。生意接踵而至,曙光玻璃店步入了快车道。
善于捕捉机遇的人永远不满足现状,就像玻璃上的曙光,永远都在找寻更美的光点,国全又把目光投向了建筑行业。20多年来,无论在建筑工地怎样摸爬滚打,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这是后话,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