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的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娇阳 杜诗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其形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红色文化的孕育、传播与实践之中,二者相辅相成、内在统一。而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淮河流域,兼具南北文化交融特征,其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淮河流域红色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深厚持久的精神动力。
一、在历史追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淮河,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江河巨擘。从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这片广袤的土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纵深和政治底色。
依托历史脉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实践工作:一是要加强淮河流域红色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需建立淮河流域红色遗址保护联盟,制定统一的保护标准,开展系统性修复工作,同时结合现代展示技术,提升参观体验的教育效果。二是要深化淮河流域红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目前关于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的研究还存在碎片化现象,需组织专业力量,系统收集、整理和出版相关史料。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专题研究成果等方式,构建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的学术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二、在价值弘扬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联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在凝聚力,如同石榴籽般紧紧相依,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不可或缺的情感基石和精神纽带。淮河流域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牺牲精神、人民情怀以及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正是这种共同体意识生动而具体的体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
新征程上,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之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方面,需内重价值内涵的时代化诠释,着重提炼淮河流域红色文化中促进民族团结、激发奋斗热情的要素,通过文艺创作、影视作品等方式,将这些感人故事进行艺术再现,让淮河流域红色精神可感可知;另一方面,需外重传播方式的创新性拓展,运用新媒体技术扩大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的覆盖面,以短视频、直播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淮河流域红色故事,并结合重要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进一步增强其传播力与影响力,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深入人心,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
三、在实践创新中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实现淮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动力支撑,实质在于实践手段的突破与渗透,统筹多元化、立体化的实践路径,实现淮河流域红色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化作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源头活水。
首先,在教育实践方面,要构建完整的淮河流域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将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系统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地方特色课程和教材。同时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运用淮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品质。其次,在社会实践方面,要构建全方位的淮河流域红色文化传播网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淮河流域红色文化活动。要特别注重发挥新社会阶层人士、青年志愿者等群体的作用,壮大淮河流域红色文化传播力量。
淮河流域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要让淮河流域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唯有守正创新,方能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谱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崭新篇章。
〔张娇阳系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杜诗宇系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本科生。本文系蚌埠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专项课题“蚌埠红色文化融入地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YB010)、2025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淮河流域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创新、发展的调研——以淮河流域安徽段红色文化为例(项目编号:2025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