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镜鉴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豫北地区宣传工作的实践与经验


杨茜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参加的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在豫北地区开展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在极端困难环境下动员群众、凝聚力量的重要实践,为新时代宣传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一、宣传工作的核心特点

抗战时期,豫北地区地处华北战略要冲,日军入侵后迅速沦陷,国民党政权瓦解,社会动荡。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将豫北纳入晋冀鲁豫边区。在此背景下,宣传工作肩负着揭露日军暴行、唤醒民族意识、团结各阶层抗战的重任,成为敌后斗争的“无形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豫北地区的宣传工作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重要方面,主要呈现以下核心特点:一是内容全面,紧扣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始终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通过宣传国共合作、减租减息等政策,团结农民、士绅、工人等各阶层。如新辉获汲中心县委通过“豫北工作团”公开活动,组织农民抗日救国会;朱瑞在新乡举办军官训练班,传播抗日思想,团结爱国军人。二是政权建设与宣传融合推进。在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过程中,宣传工作贯穿始终。通过群众大会、刷写标语、张贴布告等方式,树立抗日政府威信。林北县开明绅士踊跃认购救国公债、献枪献技,方廷秀送三子参军,彰显宣传与组织结合的成效。三是经济政策与宣传协同发力。减租减息等经济政策成为宣传的重要抓手。1943年,豫北新区通过评议小组丈量土地、公平派税,灾年减免赋税,极大地赢得了民心。经济利益与政治认同紧密结合,使群众由“旁观”转为“参与”。四是军事斗争中的宣传动员。动员参军、支援前线是宣传重点,豫北党组织广泛开展征兵宣传。同时,在日占区开展秘密工作,如华新纱厂地下党通过宣传教育,传播《共产党人》等刊物,点燃抗战希望。

  二、宣传形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豫北地区的宣传形式也呈现出独有特点。第一是宣传鼓动,贴近群众生活。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的特点,采用口头宣讲、诉苦会、抗日歌曲、戏剧演出等形式,增强感染力。打了胜仗开祝捷会,减租减息开动员会,形式灵活,时机精准。第二是行动动员,以实践促觉醒。通过“倒苦水、挖穷根”诉苦运动,激发农民反抗意识;惩治恶霸地主,让群众看到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站在一起,形成强烈的政治认同。第三是利益整合,兼顾各方诉求。减租减息不追算老账,避免激化矛盾,既保障农民利益,又争取开明地主支持抗战,实现“有人出人、有钱出钱”的全民抗战局面。第四是组织动员,构建抗日网络。建立农民协会、妇女会、青年先锋队等组织,将群众纳入有组织的抗日体系。妇女做军鞋,青年站岗放哨,形成全民参与的抗战格局。第五是思想动员,教育与文艺并重。开办豫北军政干校、漳北公学、豫北联中等,培养干部;通过整风学习提升党员觉悟。抗战文艺如戏剧、歌曲、漫画,成为“攻心战”的有力武器。

  三、宣传工作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在豫北地区的宣传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续宣传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确保宣传不偏航,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主张,放弃历史恩怨与国民党合作抗战,并号召全党团结引导各界民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是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宣传工作的主体和对象,通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让群众参与到宣传工作中来。宣传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抗日思想,使宣传工作深入人心。三是创新宣传方式。灵活运用口头、文艺、视觉等多种手段。四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宣传机构,形成系统化、制度化工作机制。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豫北地区的宣传实践,是一场深入民心的思想革命。它不仅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更留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宝贵经验,成为新时代宣传工作的精神源头。

  (作者系中共新乡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