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换学习激励我前行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苌生涵

  按照学校安排,我于今年3月至7月赴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开展为期4个月的国际交换学习。这段跨越山海的经历,让我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视野,厚植了家国情怀,锤炼思想,提升能力。

  在思想方面,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名国际交换生,我深知对外代表的是河南科技学院学子乃至中国学子的形象,因此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交换学习期间,我始终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时常向老师汇报请教,始终牢记自己入党积极分子的身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坚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性觉悟,利用网络课程进行线上学习,深入学习了党的理想、目标、性质以及党员的标准等基本理论,让我远在他乡,仍保持思想不褪色。

  在学习方面,突破语言边界,提升知识素养。在完全陌生的环境学习是一项挑战。初到时,马来西亚口音的英语与多语言交织的环境让我陷入“听力混乱”,第一堂专业课便因专业术语与陌生发音大脑空白。但我并不气馁,向教授请教重点、与居民聊天练口语、课堂积极举手提问。在小组作业中,我结合“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中国视角,在多元观点碰撞中完成优秀报告。为适应考试,我摸索出一套学习方法,最终取得不错的课程成绩。与提升的口语相比,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陌生学术体系中自主探索,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在生活方面,秉持自立精神,锤炼责任意识。初到宿舍,饮食习惯差异与生活琐事让我手足无措。但我迅速调整,从学习做饭到可以有条不紊地规划行程,在“柴米油盐”中掌握独立生活技能。这段经历让我明白,“自立”不是口号,而是在打理生活的细节中锤炼责任感。

  在运动方面,凝聚跨国友谊,培养团队协作。我以运动为纽带,连接肤色与文化差异。小区泳池中,我与华人大哥、苏丹小孩切磋潜水技能、分享生活乐趣,阳光与水波消解了异乡压力;篮球场上,我用球技赢得黑人朋友认可,赛后共聊球场趣事,共品当地佳肴;学校羽毛球俱乐部中,我与华人同学搭档参加“跨族群友谊赛”,在挥拍间收获尊重与友谊。运动让我体会到,“团队协作”无关肤色与国籍,共同的爱好能凝聚力量。我以积极健康的形象,展现中国青年的活力。

  在文化方面,寻找华夏余韵,搭建交流桥梁。我在国外坚持文化自信,希望讲好中国故事,关注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传承。在华文小学,孩子们展示的节日习惯,让我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生根发芽;采访80多岁的阿婆,听她讲述下南洋的艰辛与勤奋孝顺的祖训,使我更懂得文化传承的分量。基于这些观察,我写下了《赤道季风里的华夏余韵》,记录清明节祭祖、华文教育等场景,文章被《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等媒体刊发。马来西亚华人好友自豪之余,纷纷赞叹我作为河南科技学院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当。

  这次经历让我在中外对比中深化了对祖国的认同与责任认知。初到马来西亚,祖国在科技、基建领域的领先优势直观可见——便捷的移动支付、高效的交通网络,与当地发展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让我切实体会到祖国的制度优势与蓬勃活力,“中国底气”成为我了解异国的精神支撑。

  通过这次交换学习,我有了全方面的收获。未来,我将继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思想上牢记初心使命,学习上精进专业知识,生活中保持自立互助,文化上主动传承交流,努力成为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担当的青年,将所学转化为服务祖国、促进中外友好的力量,不辜负组织与学校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