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母亲撒了谎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李会勇
母亲今年96岁,是村里目前最年长的老人。
母亲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除了间歇性耳聋,各项体检指标都很正常。几年前,母亲还坚持自己开灶做饭,蒸大米、包饺子、擀面条,手艺不减当年,并且常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干一些农活,尽量不去麻烦别人。
父亲离世后的两年,母亲百无聊赖,明显憔悴了许多,整天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她把多年来辛辛苦苦积攒的压箱钱,早早地分给哥哥、姐姐和晚辈们,而且亲自去挑选了寿衣,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特别是年过九旬以后,每逢见面,母亲都会不由自主地提起生老病死,感叹自己“老而无用”,生怕有一天卧病在床,会成为儿女们的负担。我们每次都是尽心开导,不想让母亲有任何顾虑,更不想讨论这样沉重的问题。母亲却不以为然,或许是年事已高,似乎并没有顾及到我们的感受。
古人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母亲能够健康长寿,对子女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除了家族的遗传基因,勤劳朴实的生活习惯,和睦相处的家庭环境,尊老爱幼的优良家风,真诚友善的处世之道,又何尝不是母亲福寿康宁的重要原因呢?母亲能够平安无恙,分明是在给我们作示范、树标杆,是在为晚辈们立德扬名。“老太君”延年益寿、幸福安康,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早已成为我们全家上下的共识。
母亲勤俭持家,习惯了粗茶淡饭,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遇到好事总是先人后己。我们每次带回家的礼物和食品,经过母亲的派送,已然所剩无几,即使一提牛奶、一箱水果、一块蛋糕、一壶香油、一袋粉条,母亲也要化整为零,平均分配给孩子们,留给自己的却是微乎其微。可母亲却乐在其中,一脸的满足,仿佛比吃到自己嘴里更享受。母亲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
母亲至诚至善的品格深深感染着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在街头看到一些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流浪者,好多都是祖孙同行,拄着小木棍,拎着旧布袋,端着破瓷碗,挨家挨户地在村里乞讨。顽皮的小伙伴见此情景,总是抢先几步,掩上自家大门,将这些不速之客挡在门外,然后好奇地从门缝里向外窥望。而母亲却从不让我关门,她总是热情地将这些可怜兮兮的流浪者迎到家里,先是招呼落座,给他们盛上满满的一碗面粉,再倒上一杯热水,嘘寒问暖,满眼都是同情。如果正好赶上家里蒸馍或做饭,母亲总是赶紧向炉灶中加几把柴,将热乎乎的饭或热腾腾的馍,第一个拿给乞讨的老人和孩子。流浪者感激涕零的表情、无以为报的眼神和母亲习以为常的平静,使我记忆深刻,至今难以忘怀。
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但凡能够过得去,谁又会背井离乡沿街乞讨呢?对于落难之人,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帮助,一碗饭、一杯水、一句暖心的话,尽管微不足道,却能使他们暂时摆脱饥饿,甚至还可能唤起他们对新生的希望。母亲性格刚毅,从不阿谀奉承,却总是同情弱者,乐于助人且不图回报。
母亲的爱不留痕迹,却如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我。在县里负责扶贫工作时,我曾向一些帮扶干部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分享我的心得和感悟。用心用情帮扶弱势群体,永葆善心救济困难群众,是在履职尽责,也是在播洒阳光。
母亲没有读过书,不会高谈阔论,却多多少少有些迷信。有一天,我悄悄地“提醒”母亲,算命先生讲,我的命和母亲的命血脉相连,母亲长寿则我长寿,母亲安康则家人安康,为了孩子,母亲不仅要有好的身体,而且不能经常念叨自己的生死。母亲满脸疑惑地看着我认真的样子,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好像似懂非懂,又好像在坚定某种决心。
母亲从小就要求我要诚实厚道、童叟无欺,但这次,我却故弄玄虚,一本正经地向母亲撒了谎。我没有占过卦,也没有算过命,我只是单纯地祈福母亲能够成为村里的第一位百岁寿星。我无意欺骗母亲,更不敢辜负母亲的教诲,但我确实不愿听到母亲喋喋不休谈论后事的揪心话题。
后来,听嫂嫂讲,不知道什么原因,母亲每天一大早便开始沿着村道走路、晨练,精气神十足,状态明显改善,面色红润,声音洪亮,俨然换了个人。嫂嫂的莫名其妙却让我喜不自胜,我知道,母亲是在践行承诺,为自己,更是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