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老师王炳武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韩丛文

  高三开学第一天,我们发现任课老师全换了。语文老师由说话总像含着东西的郭新文老师换成了戴着眼镜儒雅的蒿继升老师,历史老师由神采飞扬的李慧老师换成了年过五旬、背微驼的韩百庆老师。英语老师原本是年轻漂亮的刘秀珍老师,又会换成谁呢?我们心中充满好奇与期待,想早点一睹新老师的“庐山真面目”。

  上课铃响了,走进一位约莫40岁的男老师,老师名叫王炳武。他身材高瘦,颧骨突出,很像相声大师马三立,最令人难忘的是他的笑容——嘴角咧开,面部却平静无波。这形象,与之前的刘老师相去甚远。更让人失望的是,他的英语发音不太标准,吐字也有些含混。同学们私下嘀咕:高三的关键时刻,怎么换了这样一位让人心里没底的老师?

  然而,王老师很快用实力扭转了我们的“坏”印象。他的“三快”闻名遐迩:走路快,步履如风;改卷快,晚自习交的试卷,第二天清晨必定发还;骑车快,骑一辆二六自行车,据说骑二八车的人都追不上他。他曾说,骑自行车去新乡参加自学考试,路上还能背一二十个单词。常见他腋下夹着公文包,风风火火走进教室,打开包便开讲,重要的知识点反复强调,务求我们掌握。

  王老师的勤勉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他自编自印的试卷如雪片般飞来,一张未完,两三张新卷又至,仿佛永远写不完。他不仅勤于印卷、发卷,更勤于讲卷。课堂上,他不知疲倦地滔滔不绝,总能从我们觉得平淡无奇的地方,挖掘出丰富的知识宝藏。复习初中课本时,一段简单的对话,经他讲解,竟能发现其中隐藏的诸多要点。这种感觉,如同看见路边一个普通的食品袋,本不以为意,却有人将其撕开,露出厚厚的一沓钞票——我们恍然大悟,继而懊悔当初的视而不见。王老师,就是那位为我们打开知识“宝藏袋”的人。

  为了确保试题例句的精准,王老师常常翻阅《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新英汉词典》,引用其中的例句(这是他亲口告诉我们的)。因此,他编一份试题所花费的心力,远胜他人。

  王老师身上还洋溢着强烈的自信。他最崇拜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常在班会上分享卡耐基的名言:“世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培养自信的方法,就是做你害怕的事。”“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而不丧失热情。”他开导成绩暂时停滞不前的同学:“努力后成绩未升,并非无效,而是进入了学习的‘高原期’。咬牙坚持,突破之后,必有飞跃。”他甚至自信地断言:“认真记好我的笔记吧,将来即使考不上大学,去初中代课,单凭这些笔记,不参考其他资料,你教课的成绩也不会差。”这话并非虚言。后来我得知,一位教学成绩优异的临时代课老师,私下透露她的秘诀是:“看我老公高中的英语笔记。”而她的老公,正是王老师的学生。

  王老师的自信,在当年卫辉教育界一场著名的“PK”中展露无遗。据说,卫辉二中的胡志老师(文科补习班班主任)广邀名师:从三中请来人大毕业的政治权威牛占魁,从四中请来历史名师王振山,从六中请来据传上过黄埔军校的地理高手。胡老师还宣称:学生可先听课,满意再缴费,不满意随时离开。王老师虽无力聘请外校名师,却也掷地有声地回应:“凡是语数外基础薄弱的,来听我们班的课,不满意的,同样随时走人。”两人甚至立下誓言:若不能胜过对方,从此不再担任文科班班主任。一次课间,在那座据说是日军指挥部旧址的旧楼前,高大的杨树下,我曾亲口问王老师此事真伪。他笑着承认:“有这回事。”“结果呢?”王老师笑容更深:“我现在仍是文科补习班的班主任,这就是结果。你知道,我说话算数。”“您怎么赢的?”他谦逊地说:“不是我赢了,是我们学校的语数外老师实力强。二中、三中的复读生,大多弱在语数外,特别是英语和数学。他们来听我们的课,赶都赶不走。胡老师有他的优势,我们也有自己的长处。”

  这份自信源于实力与不懈奋斗。王老师曾自学考试英语本科,需考第二外语。他选了日语,当时全市报名者上百,最终通过者不足5人,他是其中之一。他说:“我相信我能成功,相信自己比什么都重要。”“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绩,就要付出超人的努力。”谈及未能参加高考的遗憾,他感慨:“我今年39了,上有老下有小。要是再年轻几岁,凭我这股拼劲,不信考不上大学!”听说他原来在卫辉四中任教,因教学成绩突出调入卫辉一中。

  王老师不仅自身充满自信,更致力于点燃学生的信心。复读生压力巨大,尤其是复读多年的同学,常因焦虑夜不能寐。为了帮大家卸下思想包袱,王老师每月抽出一节课,让同学们上台演讲,为自己鼓劲,为同伴加油。

  有一天早读,向来准时的王老师竟迟到了。当他走进教室,同学们惊讶地发现他眼圈发红。他走上讲台,声音有些哽咽:“同学们,对不起,今天我迟到了。因为一点小事......被人欺负了,挨了几拳。”他顿了顿,郑重地说:“你们要记住,长大后要堂堂正正做人,不要欺负别人。”班上的男生几乎异口同声:“谁欺负您?我们这么多人,替您出气去!”“不行!”王老师立刻制止,“让你们那样做,我就是教唆犯罪。我的学生,绝不能做违法的事!”教室里瞬间寂静无声,空气里弥漫着同情与无奈。片刻后,王老师平复了情绪,像往常一样开始讲解昨天的试卷,只是声音低沉了些,语速也放缓了。

  弹指间,30余年过去。王老师的教诲却如明灯,始终照亮我的心:勤奋地对待工作,自信地面对生活,永远不做欺凌他人之事。

  我并非他的得意门生,亦未考入名校。自毕业后,我一直未曾探望王老师。并非不想念,而是每每思及自身境况,深感有负恩师的教导与期望,竟不知该以何言相见。

  前几日,和同学老杨相约准备去看望王老师,在向其他同学打听其家庭住址的时候,竟然听到他已于2023年离世的噩耗,遗憾、悲伤和无奈交织,奋笔疾书,写下此文,以寄托我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