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名篇 致敬经典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冯亦诚
一腔激情颂人民,千秋妙笔著华章。当代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6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用如椽大笔写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报道。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不可或缺的篇章。
近几年,我四处搜寻,将刊发穆青先生文章的报刊几乎都找到并珍藏了。在整理这些报刊的过程中,我发现,穆青先生有3篇名作分别被《经济日报》《中国兵工报》《解放军报》重新发表。这3篇名作是《县委书记的榜祥——焦裕禄》《工人的旗帜赵占魁》《雁翎队》。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由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并配发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这篇七易其稿、精益求精完成的经典之作,让焦裕禄和焦裕禄精神响彻中华大地。
1990年5月3日《经济日报》以头版整版转二版大半版的篇幅,重新发表《县委书记的榜祥——焦裕禄》,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永不磨灭的形象——写在重新发表焦裕禄事迹之际》。
评论员文章说,本报重新发表穆青、冯健、周原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祥——焦裕禄》。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已有20多个年头,但他的精神和事迹一直铭刻在兰考人民和全国广大干部的心中,继续发挥着榜样的无穷力量。焦裕禄的精神是光彩照人的,它的价值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所减弱,相反地更加显示出夺目的光辉,这就是今天我们重读这篇通讯之后依然感到激动的原因,也是我们重新提倡广大干部学习焦裕禄的道理。
文章指出,从焦裕禄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共产主义战士无私奉献的形象,看到了艰苦奋斗的品格与作风,看到了廉洁勤政的干部典范,更看到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联系。尽管今天的情况同20多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河南兰考,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深入采访、调查研究的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穆青3次眼含热泪书写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呼唤焦裕禄》《焦裕禄精神常青》组成了影响深远的焦裕禄“三部曲”。
1990年6月,穆青和冯健、周原一道重返兰考。他们合写的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经新华社播发,各大媒体争相刊用。1990年7月9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这篇通讯,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不信东风唤不回》。1994年5月,穆青和冯健、周原再次合写通讯《焦裕禄精神常青》,5月11日《河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推出这篇通讯。
人们常说,心中装着人民的人才会不朽。同样,走进人民心中的作品,才会触动人心,引起共鸣,才会被人们铭记。穆青以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铭刻在人民心中的不朽作品,书写了新闻记者的光荣与梦想。
《工人的旗帜赵占魁》
穆青喜欢写人物通讯,擅长塑造典型人物。他的第一部人物通讯的“主角”名叫赵占魁。1948年7月,穆青采写的长篇通讯《新劳动态度的模范——记工人的旗帜赵占魁》,在7月14日的《东北日报》整版刊登,用大量生动感人的事实和细节,展现了赵占魁“始终如一、积极负责、老老实实、埋头苦干、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劳动态度。
时隔48年,1996年7月31日的《中国兵工报》用整版篇幅再次刊发此文,并加编者按。我收藏了这期《中国兵工报》,第4版整版由长篇通讯、编者按、赵占魁照片、1948年赵占魁在哈尔滨接受穆青采访的照片组成。
编者按道出了再刊此文的缘由:“赵占魁同志是位老兵工战士,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涌现的第一个工人劳动模范。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和各个敌后根据地开展了向赵占魁学习的运动。1948年新华社记者穆青同志饱蘸激情写下了《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时隔48年重读这篇文章,赵占魁其人其事仍然感人肺腑。今天,在纪念人民兵工创建65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这位老兵工惊人的劳动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他成长的辉煌历程,看一看曾经飘扬着的这面工人旗帜,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老兵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有着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新闻作品浩如烟海,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持久影响力?穆青的新闻实践给出了答案:惟有记录时代、影响社会,具有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巨大正能量的新闻作品,才有持久的影响力。
从一名年轻记者到新闻界巨擘,穆青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朴素生动的语言,聚焦具有很强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的英雄模范人物,捕捉社会发展中最具重大意义的题材,以此反映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进程,留下了诸多名篇。
《雁翎队》
2023年2月15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重新发表《雁翎队》。文末特别注明:原文刊发于1943年8月22日《解放日报》。《解放军报》还配发了题为《激情出佳作》的赏析文章。
“这是一篇洋溢着作者澎湃激情和充满诗意文采的作品。”赏析文章介绍,1943年7月初,延安的《解放日报》为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6周年,准备广泛报道和反映敌后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时年22岁的战地记者穆青,去中央党校采访了一位来自冀中的同志。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他获得了雁翎队丰富的写作素材。因为曾在冀中打过近一年的游击战,多次路过白洋淀,穆青难以忘怀那里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勤劳勇敢的乡亲。雁翎队抗日的生动故事,使他的激情难以自抑。出于对那片土地深沉的爱恋,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恨,对白洋淀水上游击队员勇敢机智战斗的由衷的赞美,穆青胸中的激情爆发,笔下流淌出滚烫的文字。
于是,一篇写入中国抗战新闻史的名篇佳作诞生了。从此,富有传奇色彩的“雁翎队”的名字传遍各敌后根据地,鼓舞了全国抗战军民的斗志。同时,雁翎队的水上游击战,与华北军民创造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一样,威震冀中平原,令日寇闻风丧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著名记者、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穆青生前好友范敬宜多次提到一个命题:“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他说:“我一直在思索,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
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强不强,取决于作者投入激情的多与少。在谈到采访写作时,穆青曾有这样的感慨:“什么叫激情,我的体会是到忘我的程度,你的思想感情都会在人物身上,你即使做一件事,洗脸、吃饭都是下意识的。”
穆青从事新闻工作60余载,一直笔耕不辍。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这份激情,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