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的雨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韩露
又是一年九月十八日,天空低垂,雨丝如缕,细密地斜织在城市的上空。当尖锐的防空警报划破雨幕,整个中国大地在这一刻凝固——94年前的今天,也是这样一个潮湿的秋夜,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雨水冲刷着纪念碑上的弹痕,仿佛在一遍遍地提醒:有些记忆,永远不该被岁月冲淡。
雨水中,杨靖宇将军的铜像更显坚毅。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的领袖,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林海雪原中,以棉絮、树皮为食,孤身与日寇周旋,直至最后一刻。当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最黑暗的岁月里,以血肉之躯撑起希望之光。
同样在这片白山黑水间,赵一曼在受尽酷刑后写下遗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雨水顺着铜像的眼角滑落,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雨声淅沥,像是乌斯浑河畔8位女战士最后的歌唱。1938年10月,东北抗联第二路军西征队伍被千余名日伪军围困,冷云等8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跳入冰冷的河水。她们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仅13岁,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如今,成都人民公园的防空洞里,这个当年市民躲避轰炸的避难所留下的弹痕仍清晰可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里,锈迹斑斑的军刀与布满弹孔的钢盔,无声诉说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据记载,仅四川一地在抗战期间就有近5万名同胞死于日寇轰炸,最小的遇难者仅1岁。
雨势渐大,防空警报再次响起,凄厉的声音穿透雨幕。2025年的今天,成都、沈阳、太原、郑州等城市同步举行纪念活动,市民自发在雨中默哀,汽车鸣笛呼应警报。辽宁监狱系统的民警在历史展馆前垂首肃立,山西的学生们诵读着《勿忘“九一八”》的檄文,河南抗战展览馆里,锈迹斑斑的毒气弹与土造手榴弹并置陈列,见证着侵略者的残暴与人民的不屈。这雨水,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94年前的呐喊在新时代依然振聋发聩。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九一八事变不仅是国耻日,更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觉醒的转折点。当雨水冲刷着“勿忘国耻”的石刻,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苦难,更是抗争;不仅是牺牲,更是重生。如今,东北大学校园里的银杏又黄了,当年被迫流亡的学子们若能看见今日之中国——高铁穿梭于曾经的战场,航天器遨游于太空。我们今天可以告慰这些先烈们:他们用鲜血守护的祖国,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雨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纪念碑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十二字箴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94年的风雨兼程,中华民族把苦难化作力量,将记忆铸成盾牌。当孩子们在纪念馆里抚摸着抗战时期的军用水壶,当青年学子在防空洞里聆听历史的回响,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此刻,天边出现一道彩虹,横跨在曾经的战场之上。雨水洗净的不仅是城市的尘埃,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警钟。“九一八”的雨会停,但那段历史留下的启示永远不会消失——唯有铭记苦难,方能守护和平;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告慰先烈。这,就是我们对“九一八”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