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树新风 文明之花绽乡村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在原阳县太平镇西衙寺村,一场殡葬习俗的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着村庄的风貌。曾经繁琐铺张的白事流程,如今被简约文明的新风尚取代,成为乡村移风易俗的生动注脚。从“厚葬”到“厚养”,从攀比浪费到节俭文明,西衙寺村以白事简办为突破口,不仅为村民卸下了沉重的人情负担,更让文明和谐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过去,西衙寺村的白事办理曾让不少村民倍感压力。老人下葬后,主家通常会摆下十几桌“坟后席”,宴请所有帮忙的邻居,单是饭菜、烟酒等开销就高达五六千元。对于普通农户而言,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更让村民头疼的是“忙工”问题——一场白事下来,全村200户人家几乎每家都要出一人帮忙,累计约200人的“忙工”队伍需连续忙碌三四天。在外打工的村民为了回家帮忙,不得不请假,既耽误了工作,又增加了往返成本,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让不少家庭苦不堪言。除此之外,燃放烟火、邀请两支唢呐队、安排文艺表演和狮子队等“标配”流程,更是将白事的排场不断拉高,形成了互相攀比且愈演愈烈的不良风气。

  改变,始于村委会与红白理事会的主动作为。为了破除陈规陋习,减轻村民负担,村“两委”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白事简办的具体政策,从制度层面为移风易俗“定规矩、画红线”。

  政策落地后,一系列务实举措迅速见效。“坟后席”被彻底取消,“忙工”制度更加完善,明确规定白事期间不燃放烟火、不请唢呐队、文艺队和狮子队表演,将仪式的重心从“讲排场”拉回到其“寄哀思”的本质。为了兼顾仪式需求与节俭原则,原本的桌席改为大锅菜,简单实惠的餐食既满足了帮忙人员的用餐需求,又避免了铺张浪费。在村委会和红白理事会的监督引导下,村民们逐渐摒弃了攀比心理,主动践行简办要求,曾经的人情负担变成了发自内心的文明自觉行动。

  西衙寺村文明建设,不止步于简办白事,更延伸到厚养老人与培育新风的方方面面。村委会深知,薄葬的前提是厚养,只有让老人们在生前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才能真正扭转重葬轻养的观念。为此,村里每年都会举办“孝亲敬老饺子宴”,村党支部书记张小超带头捐款,带动党员、村干部及热心村民积极参与。老人们欢聚一堂,同吃热腾腾的饺子,拉家常、叙情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场场饺子宴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更在全村营造了“尊老、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让厚养的理念深入人心。

  对于村里的年轻一代,西衙寺村同样倾注心力。为了鼓励学子勤学奋进,助力乡村人才培养,村委会设立专项助学金,每年为村里考上本科的学生发放3000元助学金。这笔助学金虽不算丰厚,却承载着全村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青年学子的期许,不仅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更激发了村里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形成了“勤学向善、崇文重教”的良好风尚。

  从白事简办的“减法”,到孝亲敬老、助学兴教的“加法”,西衙寺村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明乡村的建设理念。如今的西衙寺村,没有了喧嚣的唢呐声和攀比的宴席,取而代之的是邻里间的互助温情、对老人的悉心照料和对学子的真诚鼓励。曾经的陈规陋习被摒弃,文明节俭、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白事简办不仅为村民卸下了经济包袱,更净化了乡村社会风气;孝亲敬老与助学兴教的实践,让乡村文明有了温度与厚度。西衙寺村的探索证明,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但只要村委会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就能让文明之花在乡村持续绽放,让乡村治理更有活力,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贺洪强 孙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