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 健康无忧
秋季养生“滋阴润燥”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夏秋之交,养生重在“收”与“养”,顺应自然方能健康无忧。
虽然暑热仍未完全散去,但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下降。中医认为,此时正是“阳消阴长”的转折期,养生重点需从“扶阳祛湿”转变为“滋阴润燥”。
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怎样才能避免“秋燥”伤身?今天就为大家送上一份秋季养生指南,助您健康度过这个夏秋交替的时节。
秋燥最易伤肺,这些症状要警惕
立秋后,“秋燥”逐渐显现。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最易受燥邪伤害。您可能会感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皮肤干涩瘙痒、甚至干咳少痰。
同时,夏季脾胃受暑湿影响,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饮食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情况。而且秋季万物开始凋零,人容易受环境影响,出现情绪低落、多愁善感的“悲秋”状态。
饮食调养:润燥健脾,少辛增酸
多吃滋阴润肺食物:立秋后应当多食银耳、百合、莲藕、梨、山药等白色食物,这些食材能滋阴润肺。推荐食用银耳莲子羹、雪梨炖冰糖、百合粥等,可以有效缓解秋燥引起的不适。
减少辛辣刺激食物:辣椒、生姜、花椒等辛味食物会加重体内燥热,立秋后应适当减少摄入。
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山楂、乌梅、柚子、石榴等酸味食物可以起到润肺生津的作用。
贴秋膘要科学:秋季虽是“贴秋膘”的好时机,但不宜过于油腻。可选择鱼肉、鸭肉、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增强免疫力。
注意补充水分: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ml,可适当饮用蜂蜜水、菊花茶、淡盐水或绿豆汤,既能防暑,又能避免因出汗过多导致电解质失衡。
起居调整: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调整作息:立秋后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建议22点前入睡,6点~7点起床,助阳气收敛,为冬季养精蓄锐。
注意防寒保暖: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需注意颈部、腰腹和足部保暖。空调温度保持在26°C以上,避免直吹。体质虚寒者可佩戴护腰,夜间穿棉袜入睡。
保持室内湿度:使用加湿器保持居室湿度在50%~60%,使用加湿器时注意定期清洁。
运动保健:温和适度,避免大汗
选择合适运动:立秋后运动应以“动静结合、温和适度”为原则,推荐选择太极、八段锦、散步、瑜伽等平缓运动。
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运动时间以早晨或傍晚为宜,每次30分钟~60分钟即可,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
运动后及时调理:运动后若出汗较多,需及时用干毛巾擦汗,更换湿衣,避免吹风受凉;可喝少量温盐水或淡茶水补充水分,不宜立即喝冰饮或洗冷水澡。
情志调养:宁心安神,防“秋郁”
秋季易生悲秋情绪,中医认为“悲则气消”,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调节情志:
培养兴趣爱好:通过书法、绘画、园艺等雅趣活动疏解情绪。
多与人交流:多与亲友交流,避免独处时情绪低落。
呼吸调心:每天花5分钟练习深呼吸,闭眼吸气鼓腹、缓慢呼气,有助平复情绪、收敛肺气。
亲近自然:周末登高、赏秋景,让心境随秋色开朗。
重点人群需特别注意
老人与儿童: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早晚应做好头颈、腹部保暖,警惕“秋冻”误区。
女性朋友:女性立秋后养生需注重滋阴润燥、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可定期进行乳腺和妇科检查,40岁以上女性建议增加骨密度检测。
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监测血压,避免情绪激动;糖尿病患者注意足部护理,预防干裂感染。
简单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
穴位按摩:每日按压三阴交穴调节内分泌,揉按足三里增强脾胃功能。按摩迎香穴(鼻翼两侧)可防感冒,太渊穴(腕横纹桡动脉搏动处)可补益肺气。
呼吸锻炼:每日早晚选择空气清新处进行深呼吸锻炼,尽可能放缓呼吸频率,让新鲜空气深入肺部,达到锻炼肺功能的效果。
淡盐水漱口:早晚可用淡盐水漱口杀菌,预防呼吸道疾病。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后更要科学养生,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才能收获健康与活力,以饱满状态度过金秋时节。
(注意: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特异体质或健康状况,请咨询专业医师。)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