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日子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渊源

  儿子出生的时候,母亲从乡下来城里帮忙照看。这是十几年以来,母亲第一次长时间和我一起生活。母亲只在我家待了3个月,后来便去了常州二姐那里。

  我知道,母亲想在南阳看孩子。但即使舍不得,母亲还是跟着我,坐上了去常州的火车。

  关于母亲的来与走的原因,牵扯到我家和妻子两大家人许多细枝末节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全部处在对与错交叉缠绕的地带。这些事,让我想到曾经读到的一段话,那段话大致的意思是“父母与儿女应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我和妻子在外地,谈不上与老家的父母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母亲去二姐那里,不干点活儿她待不住。二姐家旁边,有家儿童医院,母亲在那家医院找了个打扫卫生的工作。活儿不多,就是负责在小孩打点滴的区域打扫卫生,外加给护士从库房搬送装了药的小纸箱。母亲找的这份工作,不是很累,主要是上班的时间在晚上。不过好在不是整晚干活,而是有小孩在晚上挂急诊号,护士那里的药用完了,才会喊母亲起来送药。

  这样的一份有些熬人的工作,让母亲干吧,我们做儿女的心里过意不去,不干吧,母亲在二姐那里一个月都待不住,在模棱两可之间,母亲日复一日地去上班了。

  母亲吃素,平时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二姐想带母亲去公园转转,也得多次邀约之后,才能成行。不过当母亲平时在和我打电话的时候,总提及她想抱抱孙子。

  我能理解母亲想抱孙子的感觉。自从儿子出生后,我感觉身上像是多了块软肋。只有当我把他无时无刻地护卫在身边的时候,我浑身上下才感觉到安宁一些。但世事岂能尽如人意?母亲得找一份工作来把她人“占住”,我也得为了生计,日日奔波。特别是,当我初为人父之后,我才觉得父亲不是那么好当的,而当母亲则更是辛苦。

  养孩子可真不容易,特别是面对婴孩不知缘由没完没了地哭闹时,那种身处崩溃边缘的抓狂感觉,更是让人身心俱疲。这个时候,岳母会在深夜时分,像救星一般出现在我们的房屋里,从妻子的怀里把孩子抱走。当儿子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在岳母的呵护下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时候,我和妻子那烦躁的心境才得以慢慢平复下来。隔一天,岳母那将近八旬老母亲就会给岳母打视频电话,提醒远在300公里之外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岳母不要忘记吃降压药。

  由此看,家长里短的事情,没有对错之分。因为人们对于有争议的家事,更多进行的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但情绪既然要表达,就难免要以理性的对错之分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在应对这些细碎家事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那淤堵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而不是陷入没完没了的对错纷争当中。

  母亲在去了南方一段时间后,皮肤变白了,人也胖了。母亲在言语之间,虽然还是有时会提及想抱抱孙子,但也就是提两句,并不多言。我先前一直过意不去的是母亲错失了抱孩子的机会,会成为母亲心里的一道坎。但当所有的事情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渐趋平静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其实这些事情对经历了风雨的母亲来说,就是把买好的菜忘在了菜市场,就是蒸了一笼馒头,馒头发得不够圆,就是出门忘了带手机,错过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母亲并不记挂这些事,母亲有一种凭借活着的惯性把生活往前推的钝感力。这种钝感力可以把生活中的一切,钝化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而这种钝化的方式,就是和别人拉家常。我还没有这种钝化的能力,因为我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一个人经历很多事情后,即使不能把那些经历转化成经验,心态也会更成熟。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这样的时候,这种在阅尽世事之后形成的钝感力,就像一副防御的铠甲一般,包裹着那并不完美的生活,继续有滋有味地向下进行下去。

  我应该学习母亲的钝感力,不要想着把所有事情都想清楚。日子是通过买菜、做饭、工作、感情、养儿育女、爱好、交游等事情往下过的,并不是因为某一件事遇到了坎坷,就把全部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日子中有很多事,一件事进行的不是很顺利的时候,不要把生活中其他的事也放下来。只要能一直推动着生活的齿轮不停地转动,总会有好运在后面的路途中等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