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卷写在实践中(一)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从一名驻村干部、北大博士樊文翔身上看到了什么


毛德胜

  千百年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坐落在太行脚下黄河之滨的豫北新乡,雕塑成了一个山水相连、物华天宝的艺术世界。而真正赋予它无限魅力和永恒青春的,则是常年战斗在这片热土上的英雄人民,和被专家学者作为社会进步现象研究的新乡先进群体。

  然而,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不是大典型而是“小人物”,不是高大上的明星而是“尘土中的微光”。他就是展翅翱翔在南太行上的河南省委政研室驻辉县市南寨镇凤凰山村工作队队员、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后任南寨镇党委副书记的北大博士樊文翔。

  樊文翔,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学到北京大学博士阶段,22载的求学经历,镌刻在时光里。

  2023年的毕业季,站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樊文翔做通了亲友的工作,果断决定回到家乡,做一名到农村最基层去锻炼成长的河南选调生。2023年9月,樊文翔告别了朝夕相处的校园和正在北大读博的女朋友,背起行囊踏上了群山环绕的辉县市南寨镇凤凰山村的征途,开始了新的筑梦之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樊文翔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多方功课,但从感受和认知上讲,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普遍与个别、想象与现状等等,还是大相径庭的,甚至有时候令他难以适应。不过,这位不到而立之年的青涩学生,还是挺着过来了,并且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走得很好。寻觅樊文翔在太行山上战斗翱翔的轨迹,使我更加看清了年轻人只有在实践中锻炼磨砺才能茁壮成长。从当驻村工作队队员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半年后又到镇里担任党委副书记至今,樊文翔大致经历了劳动“改造”、劳动提升、劳动创造三个阶段,切实扮好了学习者、建设者、执行者、陪伴者、思考者五个角色。

  劳动,这个最普遍最普通的高频词,其价值和意义远非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成了樊文翔入门的钥匙和成长的主线。一是在劳动“改造”中适应环境,了解基层是什么。在初步实践和反复思考中他很快找到了劳动这个融入环境、到群众中去的途径。今天在村里照顾小孩、搬运水泥,明天到田里拔草锄地、收拾庄稼,后天帮农家乐洗碗拖地、端茶倒水,春天上山参加森林防火,汛期参加昼夜轮换轮流值班,隆冬和村民一起打扫道路积雪。除体力劳动外,他还使出了拿手好戏,在身体力行中出色搞好了鼓动教育和政策宣传。在2023年冬季的巩固脱贫成果检查中,突降大雪,他一边和大伙除雪清路,一边走访了32户贫困户和3户监测户,并建立了台账、填好了所有脱贫户的明白卡。在一桩桩寻常劳动中,他和群众逐步建立了普遍的联系、真正的信任、深厚的感情,也对村情、村民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完成了从“狗见叫”到“狗不理”,从“添麻烦”到“人喜欢”,从“博士”到“文翔”,从“叔叔”到“老师”的转变。同时,自己不仅融入了环境,适应了环境,而且结合在劳动实践中耳闻目睹的真实现状,学习研究5000年的农耕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城乡融合互动等问题,对农村这一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细胞单元是什么乃至改变其貌需付出更持久、更艰巨的努力,有了较深切的了解。二是在劳动提升中理解环境,弄清基层为什么。伴随着现实中的密切接触和多方了解,樊文翔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产业发展、公共设施、社会人文有了更多的了解。除弄清楚了为什么冬天在山上拧开水龙头不是浪费水资源,为什么从每年6月份开始男女老少都要自带干粮早出晚归等常识性问题外,还近距离地明白了加快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切身感受到农民群众对公平公正解决好衣食住行进而过上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渴望。三是在劳动创造中改变环境,参与基层干什么。从适应环境到理解环境,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两者既同频共振,更相互铺垫,但归根结底是要重新回到现实环境,用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来指导工作。他兼顾多重角色,把握工作定位,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到基层工作中。无论大事小情,他都能置身其中,迅速与群众打成一片,很快找到自己的空间,显现出能量和才干。凤凰山村安全饮水、污水治理、村内道路、环境整治等工程的圆满收官,村“三星”党支部的成功创建,山村民宿“凤凰客栈”的落地运营,山楂直播基地的签约落户,乡村规划方案的谋划编写等等,无不饱含着他的汗水与心血。他正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提升对村庄认识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调查研究和深度思考中完成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问题与路径——基于辉县市南寨镇凤凰山村的调查》报告,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在劳动“改造”中适应环境、在劳动提升中理解环境、在劳动创造中改变环境的三个阶段,既不是按时间先后划分的,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从这三个阶段谈也好,就近两年的实践讲也罢,樊文翔在扮演学习者、执行者、建设者、陪伴者、思考者角色中真正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