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蕴玉与新乡市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余如健

  在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校史博物馆,毛主席接见杨蕴玉的巨幅照片映入眼帘,引人驻足凝望:那是1963年7月21日下午,以邓小平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参加中苏两党会谈后从莫斯科凯旋,毛主席到机场迎接,杨蕴玉参加欢迎仪式,毛主席在首都机场接见杨蕴玉的难忘瞬间......

  杨蕴玉,1919年生于河南省邓州市(邓县)。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先后任中共太行区昔阳中心县委书记、左权县委书记、太行五分区豫北联合中学党组织书记、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教育部副部长......在这么多职务中,有个特殊身份——豫北联合中学党组织书记。

  新乡市第一中学的前身之一就是当年成立的豫北联合中学,原任左权县委书记的杨蕴玉26岁调任豫北联合中学首任党组织书记,学校自创办之初就深受红色基因、太行精神滋养。

  豫北联合中学是新乡市第一中学的前身之一,1949年从林州(林县)迁到新乡,接收1940年成立的国民政府省立新乡中学,是一所“抗大式”学校。建校之初,一无校舍,二无设备,三无教材。驻村的庙堂作为校部、班队部,师生住进农民腾出的空房,睡地铺,冬天没有火炉,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课堂是在树荫下和农民的打谷场、院落;听课,起初坐背包,后来有马扎,马扎就成了上课、开会、吃饭的唯一坐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师生还保留这一传统,大型集会每人一个小马扎,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战争期间,师生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和书,一面学习,一面支援前线、土改、参加反扫荡,敌机来袭、敌人来犯,打仗;打跑敌人,上课。

  为提高办学质量,1945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选派太行五地委委员杨待甫任校长,左权县委书记杨蕴玉任豫北联合中学党组织书记、副校长兼教导主任。

  复建的豫北联合中学,一穷二白。面对艰难的条件,杨蕴玉首先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干部中学班、师范班,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师生动手修建校舍,制作桌凳,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开展规范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杨蕴玉对党无限忠诚,对革命满腔热情,为学校党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学校教育教学正规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3月5日,太行行署按照专区划分,将隶属五专区的太行公立豫北联合中学改为太行公立第五联合中学。

  太行联中的校歌《革命雷电》意气风发,至今激励着新时代青少年。

生活在大众里面,

长大在炮火中间,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

斗争是我们最好的考验,

最好的考验。

......

  太行联中的《毕业歌》催人奋进,鼓舞我们战胜黑暗,迎接黎明。

我们唱着歌,唱着歌,

离开母校太行联中。

我们唱着歌去战胜黑暗,

我们唱着歌去迎接黎明。

......

  195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首批重点高中;1960年,被评为“全国模范单位”,1960年6月,校党支部书记吴子钦代表学校,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单位群英大会,受到教育部嘉奖,毛主席亲笔给吴子钦题词留念。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河南省教育厅确定新乡市第一中学为重点中学。197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国务院颁发嘉奖令:新乡市第一中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特予嘉奖。

  2005年,新乡市第一中学首批通过河南省示范性高中评估验收。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新时代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等称号。

  2005年,建校65周年前夕,受学校党委委派,校领导专程到北京探望杨蕴玉老书记。杨蕴玉老书记深情回忆了在烽火太行创办豫北联合中学的峥嵘岁月,校领导汇报了近年来学校的发展情况、办学成绩等,杨蕴玉老书记听后频频点头,非常欣慰,亲笔为新乡市第一中学建校65周年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校友是一所学校的名片。新乡市第一中学的校友,有科学家、院士;有飞行员、抗疫先锋、将军;有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

  2013年5月,新乡市第一中学第11届少儿班优秀毕业生,曾任“本禹志愿服务队”常务副队长的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安玥琦带领“本禹志愿服务队”成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10余年来“本禹志愿服务队”取得的成果与展望,收到习近平总书记亲笔回信: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0年,学校建校80周年,为传承红色基因,激励一代代学子,学校党委聘请雕塑家张晗东创作一组雕塑“杨蕴玉雕塑”“赵振业雕塑”,在学校地标图书馆大楼前开辟“蕴玉园”,“蕴玉园”花草葳蕤、枝繁叶茂,为党和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校首任党组织书记杨蕴玉的塑像,安坐在椭圆形的铜色基座上,神态安详,栩栩如生,每天守望着校园、注视着师生,给师生以期许和鼓励。正对面是1956届校友、金属材料专家赵振业院士的立像,这是“适合”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两个集体的“适合式”景观,给人以对称和谐、端庄稳重之美,寄托着“两个希望”——希望教师向杨蕴玉老书记学习,为党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希望学生以赵振业院士为榜样,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杨蕴玉书记的塑像反映了办学历史,赵振业院士的塑像彰显了学校业绩,两尊塑像一坐一站,很好地体现了新乡市第一中学赓续红色血脉、勇担育人使命的光荣传统。这处文化景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历史文化、学校精神和教育追求以及雕塑艺术的完美统一,是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特色、育人观的协同“适合”。

  在校园东部,复原了学校在太行山下的办学旧址“环翠居”(现被确定为“重要革命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在学生生活区三面修旧如旧,建“静林”门、“环翠居”门和“榴园”月亮门文化景观,“静林”门之名取自建校之初学校所在地——河南省济源市静林寺,“环翠居”门是新乡市第一中学在太行山办学时校部庭院匾额门头的题字,“榴园”月亮门是学校迁到新乡的办公区域种有许多石榴树,这些文化景观使师生宛若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感悟先贤创业维艰,寄托缅怀先贤之情,砥砺“强国有我”之志。

  在校园西部,修建由新乡市第一中学25位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组成的红色长廊,杨蕴玉老书记的格言:“当今时代,共产党员仍然要革命,革谁的命,革自己的命。”“甘做一辈子勤杂工”......至今给我们以警醒。

  2022年8月3日,杨蕴玉老书记在北京逝世,享年104岁,广大师生闻讯自发到校史馆献花,写诗文纪念,来“蕴玉园”瞻仰、拜谒;讲述新乡市第一中学25位具有代表性的红色人物生平事迹的《一中红色故事》作为红色校史读本,人手一册。在南校区艺华厅,学生以《杨蕴玉传》为蓝本,在教师指导下排演情景剧——《杨蕴玉》,传承弘扬杨蕴玉精神。

  新乡市第一中学党委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带队建工作,构建党团队一体化体系,在学生中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开设“平语近人”校本课程,每周校会全体学生由“研习社”领学《习近平用典》,2025年,学校再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硕果累累。

  2025年4月26日,在林州办学地豫北联合中学出生的年届八旬的杨蕴玉老书记的女儿杨玲老师,风尘仆仆1000多里,来到新乡市第一中学,在“蕴玉园”里,轻抚亲吻母亲的塑像,声音哽咽,眼含泪水,久久不愿离去。参观校史博物馆,看到家乡人民出版的回忆母亲的文集《大杨》时,杨玲老师感觉非常亲切,对学校建校85周年取得的成就赞叹不已,挥笔写下:“我也是新乡市一中的子弟,我爱新乡市一中,这里有我的亲人,一中就是我的家,我要把妈妈在一中的故事讲给我的兄弟姐妹和后辈......”

  今日的新乡市第一中学,大力弘扬爱党爱国、治学严谨的优良传统,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的栋梁之材,华实并茂,声名远播。

  新时代新征程,新乡市一中以建校85周年为新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昂扬向上的风貌、永久奋斗的姿态、海纳百川的胸襟,乘风破浪、奋勇向前,校党委书记护林员作词的《一中之歌》,昭示着新乡市第一中学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太行苍苍,卫水泱泱。悠悠我师,德高业强。同学年少,青春激扬。

  一中我校,八秩流芳,名师才俊,济济一堂。勤学报国,红心向党。

  前贤创业,后人图强。师恩如山,熠熠闪亮。求知求真,学海逐浪。

  崛起牧野,发轫太行。初心如磐,终身守望。求健求美,不负韶光。

  博约亭下,书声琅琅。榴实登科,师生情长。榴园早读,枫林晚唱。

  采芹池畔,杏坛书香。金声玉振,碑铭铿锵。志存高远,拥抱理想。

  中原名校,威名四方。为党育人,坚定信仰。争创一流,茁壮成长。

  英才摇篮,桃李芬芳。为国育才,当仁不让。民族复兴,我辈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