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润苍:流亡办学 弦歌不辍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军旗

  “小三子,不要忙,准备好担架床。东村的李四送子弹,西村的老张送军粮。孩子们去放哨,小伙子背上枪,你也忙来我也忙,咱们一起打东洋,打东洋来保家乡......齐心协力干一场。”

  82年过去了,这首朗朗上口的抗战歌曲,穿过岁月的长空,透过历史的烟云,依然激荡着不屈不挠的正义力量。

  这首名为《打东洋》的歌曲,创作者乃曹润苍——一位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美专,回乡执鞭以教育救国,抗战时期坚持敌后办学的爱国知识分子。

  1901年,曹润苍出生在汲县(今卫辉市)。他的老师是美术家刘海粟、陈抱一,他的学生有秦岭云、卢光照、侯德昌等书画大师。著名书画家、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侯德昌称他为“豫北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在省科技厅工作的曹军向记者讲述了爷爷曹润苍于1937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在敌后办学的故事。

  从1932年到1937年春,这5年时间里,是曹润苍的事业青春期。从编写教材到传道授业,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对艺术教育的执着,孜孜不倦地为汲县的现代美术教育拓荒耕耘,豫北地区的艺术教育由此焕然一新。

  然而,卢沟桥的枪声撕裂长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了一张平静的书桌。战事吃紧,国难当头,36岁的曹润苍挺身而出,凭着一腔报国热血,与师生一起开始了长达8年的流亡办学生涯。

  在汲县籍教育家李时灿帮助下,坐落在汲县的省立汲县织染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汲职)、省立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汲中,今卫辉一中)、汲县省立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汲师)以及私立豫北中学,奉令相继迁往许昌禹县(今禹州市)。炮火声声,一路颠簸,曹润苍带着母亲、妻子和两个孩子,举家南迁,1937年11月,与汲中240多名师生终于在禹县怀帮会馆落脚。当时,他不仅担任汲中的训育主任,还同时担任汲师、汲职等学校的美术教师。

  曹润苍等人一边安抚学生,一边八方奔走,全力筹备复课,汲中很快开设了语文、代数、几何、英语、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等课程。

  “当那杜鹃啼遍,声声添乡怨。更哪堪江水呜咽......”这首马思聪创作的著名小提琴曲《思乡曲》,时时激荡着曹润苍内心的情愫。

  安稳不到一年,日军铁蹄踏进武汉,平汉沿线各县情势严重。在禹县的汲县4所学校部分师生再次迁移,汲中迁往南阳内乡避难半年有余。

  曹润苍在上海接受过先进思想,对日寇侵略恨之入骨,他深知,只有全民抗战才能救亡图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思想教育的同时,他还用音乐和艺术的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和教育。他教唱了冼星海、黄自、贺渌汀等人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保家乡》《抗敌歌》等抗日救亡歌曲,排演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发自心底的抗日爱国热情。同时,他还创作了许多简单易学的抗日歌曲,如《打东洋》《前进中国学生们》《清漳河之歌》等,在汲中、汲师的学生中广为传唱。

  1939年秋季,禹县教育界举办歌咏比赛,全县十几所中学的学生参加比赛,曹润苍带领汲中学生排演的《保卫黄河》,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戏剧也是动员民众抗战的有效手段。曹润苍组织学生上街下乡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自编自演了“流亡三部曲”——《到敌人后方去》《花蕊莲参军》《再见吧,在战线上》等剧目,向广大群众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歌颂人民奋起抗日的斗争精神。与此同时,他还借助教员的身份,利用自己的名望,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帮助中共地下党员开展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禹县各界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

  在战火纷飞中顽强抗争,于流亡办学中播撒文明。汲县4所学校的到来,使禹县教育得到极大发展,到1943年文盲率下降了20%,儿童入学率达到了75%。

  1944年5月,曹润苍携带全家踏上回乡的路程。为了避开日寇,他们一家6口步行走山间小道,一路向北。妻子怀抱着刚满一岁的女儿,13岁的长子曹海澄和12岁的次子曹涟澄搀扶着步履蹒跚的奶奶,白天行路,夜间休息。就这样,他们一家人走走停停,一个多月后终于回到了家乡汲县。

  那时的汲县,白色恐怖笼罩。鉴于曹润苍在教育界的名望,日伪政权多次托人劝其“出山”,到教育行政部门做事。但他痛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断然拒绝了对方的请求。为了躲避日伪的骚扰,他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

  这一次,他带领从禹县返回的一批师生,辗转到淇县农村创办了朝歌中学。尽管条件极其困难,但曹润苍仍坚持教学生画画、做手工、烧窑,还组织举办全校师生美术作品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寻找和发现美,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抗战胜利后,曹润苍返回汲县,一不为做官,二不为发财,依然执着于教书育人事业,在私立豫北中学和公立汲县初级中学(俗称县中)担任音乐和美术教员,并兼任县中教务主任。同时,他还在县立简易师范(俗称简师)任教。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汲县县中之歌》。迎着太行的风,师生们高唱:大地在黎明中苏醒,黑暗已被萧风吹无踪。可是原野上弥漫着浓浓的大雾。那茫茫忧郁的灰色哟,遮蔽了黎明的曙光......

  1948年11月,曹润苍满怀喜悦,和家人、师生一起迎来了汲县解放。

  用热血去救亡,用歌声去救亡,用教育去救亡。抗战期间,曹润苍以流亡办学的不屈精神和英勇壮举,书写了爱国爱家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