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瘾少年”到眼里有光的“编程少年”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他现在回家就钻研代码,我那个聪明爱学习的孩子又回来了。”近日,原阳县未成年人检察部门的检察官来到其所办理的一起附条件不起诉案件当事人家中走访时,该案涉罪未成年人小果(化名)的母亲眼含热泪激动地说。
2024年年初,因结识社会不良青年,16岁的小果染上了抽烟、饮酒、沉溺网络的恶习,之后在“来钱快”的诱惑下,伪造女性身份向网友发送甜言蜜语,用虚构的网恋身份诈骗多名男性,涉案金额高达数万元。案发后,警笛声打破了小果的“生财梦”,公安机关以小果涉嫌诈骗罪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经综合研判,2024年5月,原阳县人民检察院对小果作出了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但案件并未“到此为止”,原阳县人民检察院随即开启“三重密码”,对小果进行“云端上的挽救”。
第一重密码:破译迷途少年的“人生代码”
“他作案时刚满16岁,辍学、家庭监护缺失、沉溺网络......这些关键词就像一串错误代码,让他的青春程序‘崩溃’了。”受理案件后,承办该案的检察官来到原阳县人民检察院的小荷工作室,委托司法社工对小果的犯罪原因、成长经历、家庭教育等进行补充社会调查,并将小果的信息录入“小荷未检云平台”形成“个人专档”,设置了一个月的跟踪调查期。司法社工会在跟踪调查期内通过“心理测评量表+个案观察记录表+家庭教育评估表”对小果进行动态评估。
社会调查报告很快被送到了检察官的案头。调查报告显示:小果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小果的母亲对小果溺爱且不懂沟通;同时,心理测评显示,小果渴望被认可,却因现实挫败转向虚拟世界寻求价值感。
“我们不仅要惩治犯罪,更要破解他的人生困局。”检察机关对小果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为其设置6个月的考察期。同时,该院依托“小荷未检云平台”,联合司法社工、家庭教育指导师,构建起“1+1+N”的精准帮教团队。
第二重密码:云端平台织就“挽救之网”
“叮!”随着小果的手机响起提示音,他赶紧登录“小荷未检云平台”,屏幕上跳出检察机关为他制定的今日任务:观看空中课堂《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撰写思想汇报、参与线上心理疏导。这个由检察机关开发的智慧平台,成为小果考察期的“云端导师”。
与此同时,司法社工通过“小荷未检云平台”实时追踪小果的动态。线上,小果的学习打卡率从60%提升至100%,思想汇报从敷衍的“我错了”变为深刻反思;线下,小果穿着志愿者红马甲参与社区服务,烈日下清扫街道的身影被录入“小荷未检云平台”成长档案。在一次定期面谈中,小果对检察官说:“以前骗钱时觉得钱来得很容易,现在才知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此外,检察机关还为小果的家庭安排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在一次父母课堂上,小果和父母都打开心扉,进行了有效沟通。司法社工在跟进监督考察时,如实记录下小果与父母畅谈人生规划的温馨一幕。
第三重密码:重启人生的“技术赋能”
正是在这份人生规划中,检察官发现了小果有个“隐藏技能”——对计算机应用极感兴趣。于是,一场“技术救赎”悄然启动:检察机关联合人社部门为小果制订计算机应用培训计划,司法社工陪小果走访科技公司。
“你看,这段代码就像人生,一个错误字符就会让整个程序崩溃。但只要修正错误,程序就能重新运行。”在技校的编程课上,老师的话让小果猛然惊醒。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小果如愿取得了某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一份份帮教记录表让我发现了他的改变,那个曾经迷失在诈骗陷阱中的少年,现在已是眼里有光的‘编程少年’。”提起小果手持录取通知书,激动地向自己展示他努力的成果时的情景,承办该案的检察官感慨不已。
小果的转变触发了该院更大范围的社会治理“程序”,他们将关切的目光投向在案件中发现的其他未成年人身上,通过应用大数据模型,梳理类案线索与监督点,分析本地近3年未成年人犯罪趋势,形成《涉未成年人犯罪分析报告》并提交县委。在原阳县委政法委的支持下,多部门共同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小组,检察机关将案件中发现的李某某、时某某等20余名高危少年纳入干预计划中,由小组成员对高危未成年人实行“专人关护、定期回访”,动态化监督未成年人日常生活情况。据悉,2024年以来,未成年人保护小组已对248名未成年人进行专人监管,对20余名未成年人进行专项救助。
(夏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