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杨子倩

  新时代如何守正创新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问题。“两个结合”作为党的理论创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已经达到新境界。以“两个结合”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开辟新境界。

  关键词:“两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一、理论特质赋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两个结合”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人民性,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通过践行这些理论特质,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学科存在差异性特征,因此各学科在将“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时,应把握各课程的本质属性,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以期实现教育成效的最优化。

  其一,把握创新性,用红色基因丰富校园文化。践行“两个结合”的创新性精髓,借此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构建更为丰富的价值体系框架。在这一过程中,为师生树立行为标杆,潜移默化地塑造其道德风貌与行为品质。发挥群团作用,以社团、科技活动为载体推进红色精神传播,依托高雅艺术等活动融入红色文化,营造“党建引领、红色传承”等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其二,把握开放性及时代性,将红色文化融入教材、课堂。把“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引入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阐释红色精神,构建先进、精湛、时尚的课程体系。同时,注重思政课实践性,结合社会大课堂,丰富教学内容,融合知识传授与信仰传递,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与知识性。

  其三,把握人民性,将认知体系转化成为人民服务的信仰体系。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精神之力的核心所在。“两个结合”是以人民性作为理论创新的导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中,通过场景感染、情节打动、精神激励,将红色精神深植学生心中,培养学生的人民立场和服务意识。在思政课教学中,展示并深度整合红色资源于数据库之中,实现资源的数据化共享与高效利用,以此有效地超越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促进学生从认知层面向行动自觉的自然转化。

  二、实践思维赋能:激发动力之源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面临新挑战,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两个结合”的实践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洞察、诠释并引领时代,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校园中的真理力量,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力,使其能够为实践提供理论保障。

  其一,秉持实践自觉性,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之源。以“两个结合”的实践自觉性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的深刻内涵。秉持以实践为基的理念,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与洞察力,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学校作为推动“两个结合”实践自觉性的核心阵地,应当平衡“知”与“行”的内在联系,积极践行“勤学力行”的教育理念。学校不仅要构建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框架,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辅相成,达成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其二,秉持实践历史性,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国情怀。“两个结合”生动诠释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展现了党的精神谱系。通过深度融合其实践精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深入挖掘与有效运用的红色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感共鸣,塑造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民族情怀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个人品德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其三,秉持实践能动性,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飞跃。依托“两个结合”的深厚历史底蕴,巧妙融入场景教学法之中,特别是运用红色故事的生动叙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共鸣力,引导学生将感性认知变为理性认知。在这一过程中,“为人民服务,奉献于社会”的崇高使命感在学生心中被牢固铸就。同时,学校应积极倡导探索精神,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实际应用所学知识来深化认知,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