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董有运

  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根据新课标要求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旨在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中学作为知识积累向能力转化的关键期,教师通过数学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建模意识、逻辑推理等数学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化、模式固定化等问题,使得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欠佳。基于此,中学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维与数字能力培养,将教育教学活动从知识传授过渡到素养提升。

  挖掘问题本质,培养逻辑思维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的解决方法,能通过图形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从而揭示问题本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条件将数学问题拆分为图形,以形助教得到解题思路,并归纳总结相关问题的推导规律。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章节中,学生需要对坐标系的实际应用有正确认知,而其中涉及的曼哈顿距离思想,便是将抽象的数字转移到平面坐标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知晓曼哈顿距离的本质,并推导路径规划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善用问题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将家庭用电规划、商场抽奖概率等真实生活问题导入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学习。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需要设置阶梯性问题,囊括概念、应用、拓展等层面,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加开放性问题占比,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创新思维;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及回答时间,并对学生回答作出明确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提问技巧层面出发,教师应善用追问技巧,如倾斜角与斜率章节,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坐标表示直线,紧接着提问“直线的几何要素有哪些”,之后通过观察经同一点的直线找出区别,然后追问“如何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倾斜角的范围”最终引出“斜率”的概念。

  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提高教学效率。中学教师将动画软件、几何画板等实用工具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及形式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如概率章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动画模拟实验,由学生随机抽取不同颜色的球放入盒子,通过这种具象化的演示及互动,加深学生对概率的理解。从教学形式来看,教师可借助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学任务,针对难点问题先组内成员讨论解决,仍无法解决时教师可适当介入,通过科学引导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批判思维等综合素养。此外,教师还可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一方面由教师分享教学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另一方面线上互动功能可以为师生交流提供渠道,确保数学问题的及时沟通与解决。

  创设教学情境,拓展应用能力

基于实际问题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导入、课后习题中设置情境,通过真实教学场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关联。例如,教师设定了一个某老旧小区智能路灯优化的场景,步道坐标分别为A(0,0)、B(4,0)、C(4,3)、D(7,3),夜间公园的活动区域为矩形,坐标分别是E(1,1)、F(3,1)、G(3,2)、H(1,2),且每个路灯的照明范围是半径为3米的圆形,如何设计能在保障照明需求的情况下,使用最少路灯。这一贴合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城市规划师身份参与设计,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增加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内容,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现实问题。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并非单纯针对单一问题解决,而是通过具象化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的应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置应用类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背景相关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能力。

  融入思政元素,培养人文素养

数学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渠道。教师应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通过融入生活化、趣味化思政元素,将枯燥的公式、符号与社会发展相关联。例如,在圆周率计算章节中,对比祖冲之《缀术》中关于圆周率的计算比西方早1000多年,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播放《典籍里的中国》关于祖冲之父子战乱中坚守科研的情景剧,引导学生认识到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延伸探究圆周率计算的现代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深入剖析相关优秀案例,培养具备科学素养与责任担当的数学人才。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