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谭秀

  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迈入新时代,尽管时代条件和国内外环境不断变化,但实现共同富裕的脚步从未停歇。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赋予了共同富裕更为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往前迈了坚实的一大步,使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然而,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乡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分割。农村以农业为主,城市以工业为主,两者在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加之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人口流动,使得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关系有所缓和,但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缓慢,阻碍城乡之间的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仍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挑战,亟待采取各种措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给共同富裕带来的各种制度藩篱。

  一是建设统一的城乡市场经济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深化改革要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以化解多种要素市场分割为核心,联合顶层设计,实现“全国一盘棋”,实现区域、城乡联动。结合各地区实际发展特点,重点从劳动力、商品、资本等关键要素入手,破除要素市场分割和多轨运行,完善要素市场规则制度,打通制约要素循环的关键堵点,建设统一的城乡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首先是推进城乡劳动力要素双向流动。一方面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降低城市公共服务与户籍的关联度,逐步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限制,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确保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另一方面是城市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承载能力,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其次是构建统一的商品市场。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梗阻,源于物流体系断裂与信息孤岛。当前农村物流成本占商品价格的35%,远高于城市15%的水平,需构建“骨干物流网+村级集散点”的立体网络,并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的全链条质量追溯系统。最后是推进金融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传统金融机构的抵押担保模式与农村资产特性错配,导致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改革路径应聚焦信用体系重构,推进农村产权确权赋能,发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以及创新金融产品供给,推广“龙头企业+农户”供应链金融,并培育村级资金互助组织,激活内生性金融活力。

  二是深化城乡分配制度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是基本民生诉求,也是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根本要求。首先是完善初次分配机制,重构要素贡献评价体系。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改革中应重点突破要素贡献计量难题,建立土地发展权跨区域交易机制,推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的“532”分配模式(50%集体留存、30%农民分配、20%区域平衡),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其次是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构建精准补偿传导机制。财政转移支付需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社会保障领域需破解制度“叠层化”问题,根据医疗费用增长率和居民收入增幅自动调整筹资标准,实现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教育资源配置应实施“质量系数补偿法”,对农村学校按生均培养成本差额进行动态补贴。同时,还应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指数化调整机制,将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与粮食产量、生态价值动态挂钩。最后是优化第三次分配方式,激活社会力量协同网络。农村慈善捐赠规模仅占全国总额的7%,折射出第三次分配机制缺位。数字技术为微慈善提供新可能,腾讯“为村”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捐赠全程追溯,累计吸引1200万名城乡居民参与公益项目。城乡分配制度改革本质是发展成果共享机制的再造。通过建立要素贡献与收益匹配的市场机制、精准补偿的财政杠杆、多方参与的社会调节网络,形成“市场激励+政府调控+社会协同”的三维分配体系。

  三是统筹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社会保障体系被视为民生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和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对于推动共同富裕、调节收入分配、拉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呈现显著的制度性断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差距达3.12倍,医保报销比例相差15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性失衡不仅违背社会公平原则,更成为阻碍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藩篱。建立统筹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本质上是重构社会再分配机制的关键性制度安排。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整合服务实施机制,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高效运行。同时,实现制度的整合与优化,虽然城镇和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已经整合到一起,但实质上仍有较大区别,两者的缴费标准和方式都不一样。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统筹绝非简单的制度并轨,而是要通过梯度整合构建基础性制度框架。此外,必须注重公平性与可持续性。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包括政府财政投入、社会保险费征收、社会捐赠等,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充足和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和运营,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和保值增值能力,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当城乡社会保障从“制度双轨”转向“体系同构”时,社会财富的流动将突破地域藩篱,为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铺设制度通道。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