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徐欢 胡中娟 朱蕾

  引言

  当今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经济格局,对思政人才提出新要求。传统思政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需创新以适应时代需求。本文深入探讨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校通过融合新兴技术、跨学科协同、产学研用一体化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途径,构建创新思政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融合新兴技术,打造智慧思政教学平台

  在思政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挖掘、筛选与整合优质教学素材的有力工具。通过对海量教育资源的智能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精准捕捉,可助力高校构建起高度个性化、实时动态更新的课程资源库。例如,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依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兴趣偏好等因素,精准推送精心制作的虚拟历史场景等学习内容,将抽象的思政理论具象化,能够极大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崛起,为思政课堂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模式。借助这些前沿技术手段搭建的沉浸式思政课堂,能够逼真地重现红色文化遗址、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使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参与其中。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有效促进了学生与历史的情感共鸣以及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突破了传统思政教学在时空维度上的局限,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教学的实效性显著提升,同时为思政人才培养筑牢了根基。

  二、跨学科协同,构建复合型思政人才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日益凸显,思政教育需整合多学科智慧,方能契合时代需求。联合哲学的深邃思辨、历史学的厚重底蕴、社会学的敏锐洞察以及心理学的细腻剖析,高校创设了一系列前沿性的跨学科思政课程,如“思政与社会治理”,深度探究思政理念在社会秩序构建与优化中的关键作用。“心理与思政教育方法创新”聚焦于运用心理学原理优化思政教育的方法与策略。此类课程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边界,使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议题时,能够调动多元学科的知识储备,从哲学的逻辑架构、历史的经验借鉴、社会学的实证分析以及心理学的个体关怀等多个维度阐释思政理论,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应对社会复杂现象的适应力与能动性。

  此外,高校需打造一支汇聚不同学科专业精英的师资队伍,这是实现学科融合育人的核心保障。具体而言,高校应整合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建立紧密协作的教学团队,以共同备课为基石,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与思政教育的交叉融合点。在联合授课的过程中,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元的学术视野与思维路径。例如,在讲解思政理论的社会应用时,社会学教师负责引入社会调研案例,哲学教师负责剖析其理论根源,而心理学教师则负责阐释个体接受机制,共同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进行深度思考。

  三、产学研用一体化,强化思政人才实践能力

  高校要积极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开展深度合作,构建思政人才实习实训基地,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将思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平台。学生在参与党建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中,深刻理解党的思想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学会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活动方案,有效提升了组织策划能力。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协助企业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文化氛围,与企业内部各部门沟通协作,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使其能够精准把握企业需求与员工思想动态,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参与社会公益宣传项目,则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基层,明确不同群体对思政教育的需求差异,增强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全方位提升职业素养,从而为今后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高校应大力鼓励学生参与思政领域的科研项目,充分挖掘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以探寻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例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研究地方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思政案例集。这些案例不仅丰富了思政教学内容,还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实现了以研促教。同时,将科研成果推广至社区思政教育实践,开创诸如“社区思政讲堂”“邻里文化节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等新模式,提升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增强社区凝聚力,进而实现以研促用。在此过程中,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得到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紧密衔接,使思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进了新质生产力时代的社会进步。

  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思政人才全球视野

  高校可积极选派优秀学生代表,参与国际思政教育学术会议以及各类文化交流盛会。在这些平台上,学生能够与国外同行深入切磋前沿理论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如借鉴西方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价值观传播方面的技巧,以拓宽自身对于思政教育多元化发展路径的认知边界,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差异与特色方法的运用,从全球视角审视思政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使其在跨文化交流场景中更加从容和自信,并能熟练运用国际沟通规则与技巧,为今后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特色思政理念积累宝贵经验,从而提升我国思政教育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此外,高校可主动邀请国外资深思政教育专家来华讲学,分享其独特的教育见解和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与他们联合开展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等,并紧密结合我国国情与文化底蕴,对现有思政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升级。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培育出既具备深厚中国文化根基又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思政人才,使其能够更好地将中国思政故事、中国价值观念向世界传递,从而增强我国思政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人才为纽带,加强国际间思政教育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稳步提升。

  结语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思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的意义深远。高校通过多维度举措,为思政人才成长注入新动力。未来,我们应不断深入探索和优化,紧密对接时代发展需求,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推动思政教育的持续进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均系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2024年度专项研究指导性课题“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思政人才个性化培养机制的 优 化 与 实 践 研 究 ”(WHDHSZZX2024159)阶段性成果;202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学生需求导向下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学策略探讨”(45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