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除夕夜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薛宏新
天佑华夏,瑞雪丰年。儿时的除夕夜,是我记忆中最绚烂的画卷,那是一幅用亲情、欢笑与期待交织成的温馨图景。每当年末岁初,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家家户户便忙着张罗起这一年中最重要的夜晚——除夕。
在豫北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除夕夜的习俗尤为讲究。记得那时,一进入腊月,村里便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家家户户忙着扫尘、祭祖、贴春联,还要准备各式各样的年货,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那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腊八粥里,红豆、绿豆、花生、大枣、糯米等食材“汇聚一堂”,熬得软糯香甜,不仅暖身,更暖心。
然而,对于儿时的我来说,最期待的莫过于除夕夜的年夜饭。年夜饭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仪式、一种团圆,一种对过去一年的告别和对新一年的期盼。那天,爷爷奶奶总是早早起床,开始忙碌起来。厨房里,锅碗瓢盆奏响了欢快的乐章,奶奶和婶婶大娘母亲那灵巧的手,将一道道美味佳肴呈现在眼前。
记忆中的年夜饭,总是那么丰盛。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肴,有鸡、有鱼、有肉,还有奶奶亲手做的饺子。那些饺子,皮薄馅儿足,咬一口,满嘴留香。爷爷总是笑着说:“饺子要吃双数,寓意好事成双。”于是,我们叔伯兄妹几十个便争先恐后地夹起饺子,生怕少吃一个,错过了这分吉祥。
然而,年夜饭的丰盛,并不是我最难忘的。最难忘的,是那一分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的氛围。那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笑声不断。爷爷会讲起他年轻时的故事,爷爷奶奶则会回忆起我们兄妹几个小时候的趣事。那些故事,那些笑声,仿佛穿越时空的暖流,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
然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除夕夜的守岁。守岁,是老一辈人记忆中最深刻的年俗之一。那时的我,虽然不懂得守岁的真正意义,但总是兴奋地跟着大人一起熬夜。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二是除夕的节目多,又要祭祖祭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
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出烟雾。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睡呀。”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厨房用凉水洗脸,甚至别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企图以此来驱散困意。
然而,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其实,守岁不仅仅是熬夜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仪式,一种对过去一年的告别和对新一年的期盼。守岁,是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
在守岁的过程中,我总会想起那些关于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除夕,家里正准备年夜饭,奶奶突然发现没有买酒。于是,爷爷披上棉衣,徒步去大宾镇供销社买酒。
守岁的夜晚,总是那么漫长,又是那么短暂而令人难忘。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守岁这一习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除夕夜的庆祝方式更加多样化,但那分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的氛围却始终如一。每当回忆起儿时的除夕夜,我心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和怀念。
儿时的除夕夜,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那时的我们,没有繁重的学业压力,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有纯真的笑容和无尽的欢乐。那时的除夕夜,仿佛一个温暖的港湾,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慰藉。
如今,虽然我已步入老年,但那分对除夕夜的期待和怀念却从未改变。每当岁末年初,我总会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光,想起那些陪伴我一起度过除夕夜的亲人。他们或许已经不在身边,但那分亲情和欢乐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儿时的除夕夜,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懂得了珍惜亲情、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些珍贵的记忆,继续前行,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因为我知道,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分对除夕夜的期待和怀念将永远伴随着我,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