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的变迁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甘良顺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这个世界在不断变化着。每一次历史的变迁,都镌刻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
如今,城市交通堵塞,人们习以为常。而乡村交通也开始拥堵,春节期间尤为严重。有人抱怨道路狭窄,也有人抱怨车多为患,甚至有人调侃地说,还是过去好啊,道路既不拥挤堵塞也环保。
上世纪七十年代,乡间道路崎岖不平,是清一色的“水泥路”。自行车都很少见,我从乡下到汲县(现卫辉市)城里20多里地都是步行。母亲30元钱换一嘴牙,二哥用平车步行将母亲拉到汲县城里的医院牙科门诊咬牙印,安牙的时候又用同样的方式往返一个来回。如果路途再远点,人们无非在平车上套个毛驴。有一次去太公泉寺庄村串亲戚,记得毛驴车上满满当当坐了大大小小六七个人。有两个大人坐不上就在后面跟着跑,走了一段路后累了再轮换着坐。后来,我家所在生产队买了一副马车轱辘及轮胎,又请木匠做了车盘,一辆崭新的马车问世。套上几匹马,师傅一甩长鞭:“嘚儿,驾!”神气得不得了。
那个年代自行车少得可怜。谁家里如果买了辆“飞鸽”或者“永久”牌自行车,就如现在有了一辆“宝马”车,骑在上面十分自豪,大家也会围着车子指手画脚老半天。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去顿坊店高中上学,从家到学校五六里地,我和五弟一天跑三个来回,都是步行。路上偶尔碰见谁骑车过来捎带一下,既感激又高兴。
那时候,大家对自行车都非常爱惜,一般不会外借,除非关系特别好。
因为买不起新车,我1985年花100元钱买了一辆二手“红旗”牌自行车。当时还没和我结婚的妻子骑着这辆车去汲县城里,回来的时候没想到坏在了半路,就放在了黄土岗熟人那里。那次让我很尴尬。
摩托车普及到我们这里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一辆摩托车价格不菲,好一点的将近2万元。曾经有人说,我的摩托车不会轻易借出去,它是半个家产啊!
2000年,同事花1900元钱在新乡市买了一辆据说是囤积的“力发”牌摩托车,我就让同事跟我一起到新乡也买了一辆。这辆车子有点毛病,就又便宜了300元。回来的时候,怕在市区不安全,我们两人就推着出市区。有交警看到我们推着车,怀疑是偷来的,走到跟前询问,查验了发票才放行。这是我的第一辆摩托车,也是我仅有的一辆摩托车。
其实,我最早见到的摩托车是带偏斗的三轮摩托车。我的邻居在汲县公安局工作,他回家的时候总是骑着偏斗三轮摩托车。车子就停在街门口,每次都是大人小孩围了一圈好奇地观看。再后来他开绿色吉普车回来。那个年代,人们很少出远门,没见过大世面,看到先进的交通工具怎能不感到稀罕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私家车在卫辉市几乎没有。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代步工具。新能源电动汽车也开始普及,既省油钱又操作简便。随着家庭汽车越来越多,公路上车水马龙,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过去的“出行难”,到现如今出行也“难”,难的情况不一样了。不过,目前两轮电动车、三轮电动车家家户户再寻常不过。出行不远的话,要论便捷还是两轮的电动车,遇见堵车,见缝而过,大街小巷往来穿行,成了众多居民“省时省力”的出行交通工具。
如今,从前的“永久”“飞鸽”“红旗”“凤凰”牌自行车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赛车及共享单车。从那些年的“宠儿”自行车,到现在颇受人们欢迎的出行方式——共享单车,时代以40年的时光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轮回。
交通工具的变迁,见证了时代跨越的历程,成为国家巨变、社会进步的一个生动缩影。